非汉籍高僧与早期中国佛学的形成——以译经为中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佛教已逐渐向东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之世,至隋唐蔚为大观。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主要是通过西方僧人的翻译介绍。根据梁《高僧传》的记载,中国佛学之路是印度和中亚高僧本着弘法精神前来弘化的结果,伴随着弘法外籍高僧翻译佛典,佛法才浸染中土。可见,是佛典进中国才有佛学,而非佛学进中国之后才去进行佛典翻译,早期中国佛学的展开主要是通过翻译进行的。 从安息王子安世高成为译经先锋开始,无数中外高僧大德共同努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经翻译运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而特殊的人物,他们就是来华外籍高僧支娄迦谶和鸠摩罗什。支谶翻译对般若学和罗什翻译对中观学的影响深远,波及隋唐宗派的形成,对佛学中国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认为,佛经翻译不仅是早期中国佛学的重要特征,而且是早期中国佛学形成的重要机制,非汉籍高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对印度佛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复杂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其他文献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在新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解史中,有关实践一词的理解,却有多种理解方式。如有些哲学派别认为实
学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社会急需高质量的就业者,而大学生群体较之其他就业群体而言具备受教育程度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