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平均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不同地区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在“打工潮”背景下部分农村地区又产生了对接受更高教育程度的悲观情绪,农村地区教育程度的可持续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对文献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以往对非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农就业收入、非农就业参与率、非农就业能力及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具体从事的非农就业工作本身的研究极少。对非农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村劳动力所具体从事的工作状况怎样,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工作中的是否有自主性,是否参与了管理活动,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工作稳定性如何。农村劳动力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非农就业。  本文提出从非农就业状况的新视角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行研究,采用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CGSS数据受访对象的非延续性,以及教育产生效应的滞后性,本文选取 CGSS2013最新的横截面数据作为切入点,探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的影响。分别从非农就业的自主决定程度、管理活动情况、权益保障性、工作稳定性四个维度对非农就业状况进行解释,并根据四个维度的变量性质构建出olo git和 lo git模型,对受教育程度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与非农就业工作的自主决定程度、权益保障性及工作稳定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农就业的工作管理活动情况没有影响,证实了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非农就业状况。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非农就业工作状况的角度出发,对旧的问题从新视角和新方法上进行研究,实证和现状分析均来源于调查数据,所得结论也更具有针对性。利用该数据中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满意度最低,职业教育满意度比较模糊,义务教育的满意度最高。最后,根据受教育程度提高对非农就业状况的改善作用提出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基于这一目的,对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的不足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不足之处在于受访对象样本量情况,无法具体细分农村劳动力具体来源地,无法得出不同区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只能得出一个全局性、大范围的农村劳动力状况。
其他文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容易养成不合理的消费习惯.本文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本科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分析了其消费行为的
该文主要研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的国债经济效应、国债风险以及如何发挥国债的积极效应、防范和化解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国债风险.通过中国国债对经济的积极效应进行实证分
本文通过梳理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对比分析了中印服务外包承接的现状,并用RCA指数对两国综合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算。之后,从人力资源和制度的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探讨了中印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差异形成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外包可持续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1.根据中印服务外包承接的现状对比,在市场规模上,中国已是仅次于印度的服务外包承接大国;在业务类型上,中国从事的主要为低附加值的I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第一章简要阐述了养老保险的产生、发展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