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刚度建模及分析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人应用技术快速发展,这使得人们对于机器人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机器人适用的工作场所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的拓展,然而对于较为繁复的工作,使用单独的机器人完成工作,已不是最优的实践方案,而是采用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方式,组建成多机器人系统。首先,对于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力学与运动学进行分析,对于其进行静力学分析,推导出空间力平衡方程,进一步得到每根柔索上的拉力,通过分析作用于机器人上的力与形变,得到机器人的静刚度。其次,对于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列出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动力学方程。然后,对于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分析正运动学时,先分析机器人的运动学,再以机器人末端位置和缆绳长度,建立机器人末端与吊运物之间的运动关系。分析逆运动学时,考虑其逆运动学相对复杂,因此首先分析吊运物与机器人末端的逆运动学,然后得到机器人末端位置,再分析机器人的逆运动学,从而完成对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逆运动学的分析。研究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静刚度与动刚度,对于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首先,分析考虑机器人末端变化以及刚度的系统模型,建立了吊运系统的静刚度模型,并且结合柔索刚度小于机器人刚度的实际情况,得出了柔索刚度对于吊运系统的影响大于机器人刚度的结论。基于空间力平衡方程,建立了包含变机器人末端位置的机器人形变和柔索形变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柔索的单向受拉性及柔索具有的自由度特性因素,并且结合机器人刚性形变引起的末端位置变化,建立了吊运系统的刚度模型。基于空间几何位置关系,建立了吊运物位置模型。其次,建立了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动刚度模型,分析吊运系统与其固有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可行域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机器人末端可行域,构建机器人可行域的模型。其次,对于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空间的几何位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所受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吊运物的位置坐标方程,在基于刚度的情况下求解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可行域,通过仿真求解得到吊运系统的可行域,并且设立对比实验,在不同刚度条件下,分析刚度对于可行域的影响,得到了基于刚度的机器人可行域模型,同时为进一步的可行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模型考虑了机器人静刚度对于吊运系统可行域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得出了考虑静刚度的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可行域。分析得到的结果,发生形变后的可行域产生变形,并且竖直方向上形变量最大。最后,分析刚度对于吊运物运动轨迹的影响,得到仿真轨迹。对于建立的缆系式紧耦合多机器人吊运系统的刚度模型进行实验验证,首先结合理论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考量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确立了实验的基本方案。其次,对于实验平台进行搭建,以及对满足实验需求的具体器材进行说明,其具体组成包括上位机、运动控制卡、步进电机驱动器、导轨、电机、负载、位姿测量装置等。再次,对于实验的具体数据采集进行规划,完成了实验数据的采集与理论结果的对比,其中包括静状态下的对比实验与动状态下的对比实验,静刚度实验验证了吊运物重量与坐标位置位移的关系,动刚度实验验证了动刚度模型仿真轨迹与实际测量轨迹的一致性。考虑到电机本身的振动、机器人和柔索的弹性等客观原因,通过对比由理论模型得到的仿真轨迹与实际测量轨迹,发现两者有较高的一致性,从而证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和列车速度的提高,列车的气动噪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高速列车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工程设计者通常采用板隔声装置降低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考验。快速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能为我们解决这复杂的交通问题。车载
初中阶段是学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是培养初中生是非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与模仿能力都较强,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较
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形式陈旧,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识,导致师生课堂交流较少,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法的出现为教学事业做
语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很多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低效的情况.本文从高效课堂的内涵分析入手,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地铁依据其大运量、方便、快捷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然而,由于地铁车辆一般成列运行,车内乘客数量较多,一旦
近年来,消费者在享受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乐趣与便利的同时,却都一直被这些电子产品电池的续航能力所困扰。在电池大容量小型化技术取得有效创新之前,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方式的革新就成为一个能够解决电池续航问题的可能方法。将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技术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功率无线充电技术为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安慰剂效应.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评价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