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事关中国现代化发展大局,成为各级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制度进程中,其重点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序、平稳和持续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现存制度的产物,又不断催生制度变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背景、制度演变和制度影响过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发现,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成功做法。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在二元经济制度的推动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拉动下发生的,先后经历了农村改革的起始阶段、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与完善阶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阶段,其中相关的制度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市公共品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产业政策和城镇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影响最大。其次,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波动与转移结构失衡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波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转移波动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波动的现实分析,研究了其中的制度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波动分析模型,找出波动与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和关联性。减缓波动的制度设计重点在于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布结构失衡导致的转移结构失衡问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短缺”与“过剩”、转移成本上升和转移速度变缓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步伐和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开发战略等政策的完善,解决好转移结构失衡的问题。再次,设计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完善方案。第一,在土地制度方面,应重点推进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第二,在户籍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设计了采取低门槛,渐进式的户籍制度改革路线;第三,在就业制度方面,提出了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创新思路;第四,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设计了分层分类实施保障,分步分阶段推进保障和改进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的相关措施;第五,在城市公共品供给制度方面,重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最大的义务教育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提出了完善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供给制度,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科学规划农民工住房供给和保障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办法。最后,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坚持扩大转移就业的原则,充分发挥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推动有需求的城镇化建设;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拓展新的就业领域。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在推进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应重视公共政策创新,应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大中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同步解决好“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第四,应充分认识政府责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权”与“放权”的关系,进一步重视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长效机制建设。本文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为研究视角,以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考察分析了制度因素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影响作用,旨在进一步创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市公共品供给制度和产业政策、城镇化战略,为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平稳和持续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制度政策保障。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体系,对各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