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乳化溶剂挥发法的缓释微球制备及性能研究——阿司匹林PEG-PLGA缓释微球与葛根素PLA缓释微球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球以及葛根素缓释微球,为其新剂型研究和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第一部分进行阿司匹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能研究:(1)高分子材料的筛选;(2)微球制备处方和工艺的考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示扫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法(XRD),核磁共振分析(NMR),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方法对微球进行表征。此外,并采用动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性能的考察。第二部分进行葛根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能研究:(1)筛选出最适高分子材料;(2)进行处方工艺的优化。同样采用SEM,激光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TGA),DSC,XRD等方法对微球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体外释药性能的考察。  结果:第一部分阿司匹林缓释微球制备研究中,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适高分子材料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EG-PLGA),此后以DCM:ACE为有机相最佳处方制备阿司匹林PEG-PLGA微球(Asp-PEG-PLGA-MSs)的平均载药量为(5.74±1.93)%,平均包封率为(97.77±2.83)%,平均粒径为(100.9±2.52)μm;以DCM:EA为有机相最佳处方制备Asp-PEG-PLGA-MSs的平均载药量为(10.67±1.78)%,平均包封率为(98.10±1.74)%,平均粒径为(142.4±3.25)μm。SEM观察两组微球的表面均平滑和圆整,无粘连。DSC和XRD分析表明,两组所得微球并不是两种物质的简单物理混合,所述药物可能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载体材料。同时,NMR和FT-IR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并未与PEG-PLGA发生显著结合,两组微球的结构相一致。DCM:ACE组与DCM:EA组微球释放所含95%药物所需时间分别不低于120 h和168h。第二部分的葛根素缓释微球制备研究中,葛根素缓释微球最适高分子材料为聚乳酸(PLA),最佳处方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无粘连,载药量为(26.20±2.24)%,包封率为(68.92±1.88)%,收率为(83.97±2.55)%,平均粒径为(104.3±0.13)μm;TGA,DSC,XRD等结果证实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与聚合物分子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物理形式的变化,即葛根素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葛根素PLA微球(Pue-PLA-MSs)所含60%药物释放所需时间不低于1320h。  结论: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成功制备了阿司匹林与葛根素两种缓释微球。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且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且工艺简单合理,操作稳定,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去氢骆驼蓬碱为先导化合物,在分析了已有的β-咔啉类生物碱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多个位点的结构修饰,合成了39个衍生物,并检测了这些化合物
自从盐酸氮芥用于治疗肿瘤以来,抗肿瘤药物研究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但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存在治疗效果低、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近年来,以格列卫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发现,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多个替尼类药物成为临床首选药物。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现该类药物存在易耐药、价格昂贵的缺点,使得基于肿瘤新靶点和新机制研发高效、低毒靶向药物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骨架跃迁药物设计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时间规律。观察葛根素不同给药时间点、不同给药剂量对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微血管密度(MVD)、脑水肿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的影响,以及对VEGF、Ang-1、Ang-2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葛根素治疗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并为临床应用的最佳时间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线栓法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