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以吉藏、窥基、智顗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一卷。《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可以说,《金刚经》在我国流传最广、研究也最为普遍。《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目前完整可靠的则有六种译本,而最受人们欢迎,流传最广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佛教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对历代的中国思想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般若思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到隋唐时期又是佛教发展的最繁荣时期。般若思想对隋唐时期创立的宗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宗派对般若思想注疏立说,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的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对三论宗代表人吉藏、唯识宗代表人窥基、天台宗代表人智顗三家的《金刚经》注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透射出《金刚经》在跨越这三大宗派所给三大宗派带来的影响,从而体现出般若中观思想对三大宗派的影响。   本文从三家对《金刚经》的经题、科判、中道实相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得出,三家在注疏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以自家宗派的理论为基础。三论宗吉藏是在中观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以“无所得”为宗旨,把《般若经》的“性空假有”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一切佛说都是在彰显无所得之理,除了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一切佛教经典都是在阐明无所得之旨,并表显出他的“中道佛性”的思想。唯识宗窥基是在唯识宗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虽承认《般若经》中的“无分别”思想,但实际上所体现出的是有所分别的思想,即在疏中表显出了凡圣的差别及一阐提无佛性不能成佛的思想。天台宗智顗是在天台宗思想的理论框架中进行阐述,是以圆融三谛思想为中心进行阐述,是一念心共具空、假、中三谛的中道实相思想,在“一念心”证得“实相”的宗旨下,把般若中的“空”昀思想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圆融三谛的思想。把“方便”之用与“一念心”联系在一起,指出“方便”是“一念心”中的“方便”、是“心”的作用,表显出了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圆融三谛”、“止观并重”的思想。   自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互动中表显出了佛教的中国化特点。三家在《金刚经》注疏中突出表显了心性与佛性及主体化的特点。
其他文献
杜维明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设想,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直接应对西方文化入侵而做的强力回应。尽管沈有鼎和牟宗三对于儒学新时期的发展上,都有着开创性的见解和论述,但杜维明将儒学
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现代化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今的乡村普遍存在着礼治不再通行、法治难以伸张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儒家的方式予以解决。谈及儒家的解决
工程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工程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物质生活,也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然而在我们尽情享受工程活动带给我们的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