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成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个特殊时代所玉成,因此本文突出了“两宋之交”这个时间名词,主要从两宋之交的政局对陈与义政治心态的影响、陈与义与两宋之交的诗坛动态与特色着手,同时对陈与义的诗歌创作进行前、中、后的三段分期,以期对他的政治心态和诗歌的总体创作风貌作一个全面的研究。
两宋之交是一个朝政腐败、国势动荡的特殊历史考察--朝中党争、文禁不断,政治黑暗;和战之争不决,一味投降金人;地方农民起义频繁,冲击着宋廷的统治。陈与义生活于这样一个时期,他自身坎坷的官场经历与两宋之交的时政对他的影响相交融,使他的政治心态整体上趋于冷漠。这体现为少谈时事、一心想退隐:在朝廷中对和战的回答模棱两可;对农民起义持憎恶否定的正统士大夫态度等等,而这些政治心态又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当中。但他的政治热情也有复苏的时候,靖康之乱后国家的动荡与生活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他的诗歌创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诗歌的题材扩大,无所不写,诗中壮阔的自然景物与诗歌能完美地结合,有了杜甫安史乱后诗歌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特点,他此时的诗歌甚至被杨万罩评为“诗宗已上少陵坛”。但陈与义靖康乱起后的诗歌并不能完全概括他的诗歌创作风貌,他早期与后期高官闲居时的清远、闲淡诗歌也较有特色,与雄阔深沉的诗风不同,这两期的诗歌有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平淡,而不见枯槁,这类的诗歌在两宋之交的诗坛上也广受欢迎。
除了学杜甫诗歌成就之高外,他的诗歌成就多归为学习江西诗派而能变其诗风。总观文学史上关于陈与义诗歌成就的评论,都与江西诗派有着密切关系,他与江西诗派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他应属于江西诗派,有人认为根本不该将他名入江西,但他们都对肯定了他对江西诗风的超越以及独特的诗歌特色。本文探讨了陈与义与江西诗派的交游情况以及陈与义入江西诗派之名的渊源,这是对陈与义入江西诗派因果做了一个梳理。接下来本文将陈与义与江西诗派在诗歌内容与风格上的异同作对比,提出他并不应该名入江西的依据,侧重于强调他诗歌创作的独特性。陈与义的诗歌在当时名动京师、传颂一时,是与两宋之交的文坛动态与诗歌趣尚相关的,如当时盛行学江西诗派、学杜甫、学陶渊明,而陈与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又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确实当得起“两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