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并回顾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从多角度挖掘症状、舌脉、证素、用药的隐含规律,证素与用药规律,为中医诊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数据库”。将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症状、舌脉、中药等信息逐条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运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最终筛选出149名患者的258份病例。男性患者14名(9.4%),女性患者135名(90.6%),男女性别比例为1/10.64。纳入统计的149名SLE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为46.14±13.34岁。149名SLE患者中最短病程15天,最长病程40年以上。2.症状:纳入统计的全部病例中共出现症状82种,累计出现1892次,高频症状22种,累计频率>75%,分别是:肢节疼痛、神疲乏力、寐差、纳差、口干、胸闷气短、脱发、面部红斑、肢节肿胀、发热、咳嗽、雷诺现象、腰膝酸软、日光敏感、水肿、皮肤发斑、心悸、头晕、畏寒肢冷、便溏、小便不利、口舌生疮。因子分析将高频症状提取成9个成份。聚类分析将高频症状聚成9类。症状关联规则:共取得组间关联组37组,肢节疼痛、肢节肿胀为关联最明显症状组合。3.舌象、脉象:共有13种舌象,累计频次695次,分别是:舌质淡、舌质红、舌苔白、舌苔薄、舌质暗、少苔、舌苔黄、舌苔腻、舌有瘀斑、舌体胖大、舌质紫、舌苔水滑、舌边齿痕。共有11种脉象,累计频率411次,分别是: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数、脉弱、脉涩、脉紧、脉濡、脉缓、脉浮。4.中药:纳入统计的全部病例中共计使用中药246种,累计使用频次3453次,高频中药37种,累计频率大于60%,分别是:白术、甘草、黄芪、生地黄、当归、薏苡仁、茯苓、山药、山茱萸、赤芍、麦冬、川芎、白芍、牛膝、玄参、桂枝、枸杞子、牡丹皮、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花蛇舌草、丹参、生石膏、鳖甲、柴胡、黄芩、黄柏、青蒿、炙甘草、金银花、肉桂、陈皮、党参、附子、羌活、菟丝子。因子分析将高频中药提取成11个成份。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成10类。中药关联规则:共取得关联组32组,白术、山茱萸、山药、黄芪为关联最明显的中药组合。5.证素:病性证素种类共10类,累计频次488次。分别是:气虚、阴虚、痰湿、血虚、火热、血瘀、阳虚、寒、风、气滞。病位证素种类5类,累计频数193种。分别是:肾、脾、肝、肺、心。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痰湿、血虚、火热为主,病位证素以肾为主,累计频率>60%。共取得关联组32组,肾与阳虚为关联最明显组合。6.证素与中药:针对气虚多选用白术、黄芪。针对血虚多选用当归、白术、枸杞子、玄参。针对阴虚多选用青蒿、鳖甲、生地。针对阳虚多选用附子、肉桂、黄芪、白术。针对寒多用羌活、桂枝、白术。针对痰湿多用薏苡仁、黄柏、羌活。针对火热多用生石膏、知母、黄柏等药。针对血瘀多用川芎、牛膝、丹参等药。病位证素为肝主要应用青蒿、鳖甲、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药;病位证素在脾主要应用党参、泽泻、白术、茯苓等药;病位证素为肾主要应用泽泻、山药、附子、鳖甲。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位证素主要在肾,与脾、肝、心、肺密切相关,病性证素以虚性证素为主,实性证素次之。虚性病性证素多见气虚、阴虚、血虚,实性病性证素多为痰湿、火热。2.病位证素为肾主要应用泽泻、山药、附子、鳖甲。针对气虚多选用白术、黄芪。针对阴虚多选用青蒿、鳖甲、生地。针对血虚多选用当归、白术、枸杞子、玄参。针对痰湿多用薏苡仁、黄柏、羌活。针对火热多用生石膏、知母、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