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九师道训》仅见于《汉书·艺文志》,而王勃却说:“九师争大易之门”,文中子甚至说:“九师兴而易道微”。此后,称九师为易之蠹者屡见不鲜,皆视九师为易学之罪魁祸首。《九家易》最早见于《经典释文》,而其说甚古。列于东汉,方凿圆枘;较之西汉,若合符契。兹从宋人之说,以为《九家易》既非京房九人,又非六朝宗荀者,而是苟爽集解之《淮南九师道训》。故余作辨证篇,辨别是非,考证时代。 九家既是淮南九师,其于象数易学之地位则不言而喻。互体、卦变、升降之法,上承《左传》,下启荀虞,发凡起例,功莫大焉。象数见于外,而天道寓于内。其以元气为宇宙起源,以天命作万物主宰,以阴阳谈变化之因,以德用论阴阳分工,以合居主乾坤交通,以卦变言在天之情,以升降喻在人之伪。虽只是断简残编,其世界图景条理分明,其易学脉络清晰可见。故余作述要篇,申述宏旨,阐发微言。 九师踵袭互体、卦变、升降等史官古法,改变了孔子“观其德义”的易学宗旨。焦京传焉,托之孟氏,不与相同。然得以跻身儒林,立于学官。其后,虞翻诸人争相效仿,荀爽等人甚至以九师为宗,至于按文责卦,伪说滋蔓。此象数之所以兴,而易道之所以微也。至王辅嗣之玄学易兴焉,孔子易从此一蹶不振。以余观之,夫九师者,孔子易之罪人,而史官易之功臣也。故又作考镜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