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下,交易者以自身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建立债权债务来实现资本转移,因此在信用经济中最首要的条件就是遵守信用协议,否则就会产生信用风险。债券融资作为信用经济下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大作用。目前,债券融资在融资总额和占社会融资比重两个方面均超过股票融资,然而在债券融资日益重要的同时,信用风险不断凸显。自2014年我国首例企业债券违约以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不断爆发,违约主体从民营延伸到国企,违约金额从利息违约发展到本金违约,违约债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企业债券品种。因此,企业债券违约风险成为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企业债券必须经过行政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才可发行,信用等级用于揭示信用风险,解决债权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业起步晚、收费模式不合理、缺乏公信力和跟踪评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信用评级无法准确揭示信用风险。因此,本文基于信用评级视角,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用实证研究法验证信用等级是否能够揭示信用风险,并对我国企业债券违约风险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依然能揭示企业债券信用风险,发行主体或债项信用等级与其违约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公众的质疑说明:我国还需要致力发展和完善信用评级业,促使其与债券市场同步快速发展。(2)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分类结果来看,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稳健性以及对结果的可理解性都比较理想,适用于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同时,出现投资者较为关注的第一类预测错误(实际发生违约,但在预测时,将其预测为正常履约企业)的机率较小,满足投资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