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其栖息地受人为干扰呈破碎化分布,其种群分散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等山系中,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缺乏基因交流;其种群各自生活的环境又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有所差别,因而在长期的种群进化过程中导致不同种群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生活习性,营养策略上有所分化,进而导致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表现。根据形态和功能的统一性,研究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的形态功能学结构,并结合其野生状态下相关的生态学特征(包括生境选择、觅食生态等),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有效保护大熊猫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的研究对大熊猫骨骼形态作了详尽的描述,对探讨齿系特征与其食性间的相关性研究仅局限在种群年龄结构的确定上。但对不同种群在骨骼及牙齿形态上适应不同环境与不同主食竹种的相关性上研究比较少。本文拟通过对陕西、甘肃、四川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大熊猫运动骨骼系统及牙齿作对比研究,分析其形态结构与其栖息地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希望在这方面有新的收获;并进一步从骨骼形态方面分析方盛国利用遗传测序及骨骼分析方法提出的秦岭大熊猫亚种的观点。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对地理隔离种群骨骼及牙齿形态的比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亚种形成理论,从功能形态学方向探讨秦岭大熊猫亚种的确立。(2)通过对不同种群不同年龄大熊猫牙齿解剖学特征的测量,结合大熊猫取食生态学的研究,探讨其对食性的适应性。(3)通过对四肢骨骼形态指数分析探讨大熊猫对生境选择的适应机制。
1.对大熊猫头骨量度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各主因子中有效指标进行归并,作为影响鉴定特征的最主要性状因子:第一主因子代表了头骨整体长宽和颧弓形态的变量;第二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间沟和颅基底变量;第三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长度、额窦纵长;第四主因子代表人字嵴变量;第五主因子颧弓前端与齿列长轴夹角、腭前孔后缘至硬腭后缘长、眶上孔颅长。
2.通过对大熊猫牙齿、头骨形态特征与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头骨全形的大小秦岭和岷山接近,邛崃山则较大;秦岭大熊猫吻部较短,岷山和邛崃山相似,均较长。五个变量中,秦岭岷山之间有三个为显著差异,秦岭和邛崃山有五个为显著差异;岷山和邛崃山之间有四个为显著差异。故认为秦岭大熊猫除在吻部短的特征上与其它山系有明显区别外,在头骨大小等其它形态学分类特征上与其它山系的数值没有明显间断,从本研究的结果看,秦岭亚种成立的形态学证据尚还缺乏说服力。
3.大熊猫牙齿对食性的适应主要表现在齿列的增长,前臼齿、臼齿咀嚼面积的增加及两侧齿列的外缘间距的增大。
4.大熊猫头骨对食性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矢状嵴、人字嵴发达;颧弓宽阔,颞窝异常发达能容纳更多的咀嚼肌;枕面粗糙以供强大的肌肉附着;下颌骨坚固厚重
5.后肢骨在形态上总体较黑熊短粗,黑熊经常爬陡坡,而大熊猫一般选择平缓的山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骨骼形态的制约。腰带骨宽阔坚固,与大熊猫常采用坐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