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检警关系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举步维艰的侦查阶段的改革过程中,检警关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检警关系实质上涉及到刑事侦查权和公诉权的配置和行使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刑事审判前程序,决定侦查和公诉采取的模式,并将影响和制约审判程序和审判结果,最终对刑罚权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检警关系不顺畅,存在某些错位和缺陷,导致侦查监督不力、控诉效率低下等问题。理顺检警关系,合理配置侦查权和公诉权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故此,本文就刑事诉讼检警关系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检警关系蕴涵的理论基础进行考察,再用比较的方法介绍其他国家的检警关系和形成的根源,最后分析我国当前检警关系的缺陷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方案,以资有益于立法和实践。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共约四万余字。 在引论中,笔者首先通过分析检警关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界定刑事诉讼检警关系的涵义,然后指出研究检警关系的重要意义。文中指出,刑事诉讼检警关系就是指检察机关和警察机关通过依职权对案件的介入,因角色、职责范围、权力配置及其属性等方面的不同,在案件的推进过程中彼此之间所结成的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程序法律关系。 第一部分是检警关系的理论基石。该部分指出检警关系的形成与相应的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职能划分、刑事诉讼价值等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三角结构下,侦查和公诉同属控方,侦查权和公诉权具有一致性,于是检警机关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同时,侦查权隶属于公诉权,具有辅助性,检查机关居于控诉方的核心地位。所以,三角结构内在要求检警形成“检主警辅”的一体化模式。 第二部分是不同法系国家检警关系概论。文章分别对大陆法系中的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英、美法系中的英国、美国的检警关系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揭示出不同检警制度的利弊。 第三部分是我国刑事诉讼检警关系及完善。文章首先阐述我国检警关系的现状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并对这种检警关系的特点进行剖析,指出的检警现状存在诸多缺陷和完善的必要性。在借鉴国外检警关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张检警关系的改革目标是实行检警一体化。这种检警一体化仅仅是业务上的一体化,不包括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接着建议调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提出构建“赠一体化”的具体设想,建议检察机关对酸机关拥有一定程度上的管人权和管事权,并建立保障“检警一体化”顺利施行的配套措施,促使检警关系日趋合理。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论述美日同盟在“冷战”期间和“冷战”之后两个时期,对中国对外区域合作战略的不同影响,来论述美日同盟是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的外部原因,进而说明中国当前对外区域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的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刑事政策的概念。刑事政策的概念是刑事政策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刑事政策概念的混乱损害了刑事政策学的学科
法律之所以对名誉权进行保护,就是从满足并实现人们尊重需要的角度出发的。网络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人们在网络环境下也应当享有必需的人格尊严。与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问题是宪法学的重要论题,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的
本文中将以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观念”的角度出发,结合美国实施的东北亚政策和现时的东北亚安全局势,分析当今美国东北亚战略中“新冷战思维”的表现以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