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1071人骨密度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探索天津地区人群腰椎、股骨上端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本地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天津地区骨质疏松防治水平。方法 笔者对天津地区20~79岁的1071人,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XR-36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腰椎(L2-4)和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骨密度,按5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共分为12组。获取数据录入微机,应用SPSS软件数据库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L2-4和股骨上端BMD峰值女性均见于35~39岁组,40岁以后BMD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BMD值明显降低;男性峰值见于25~29岁组,30岁以后开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下降速度均匀而缓慢,但在60~64岁组出现一次较明显降低。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无论男女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股骨上端BMD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在三个部位中BMD累积丢失率最高的是Ward’s三角区。女性各部位累积丢失率普遍明显高于男性。女性50岁以后可见骨量丢失加速,腰椎BMD累积丢失率在50岁后达9%~38%,股骨上端BMD累积丢失率最高的Ward’s三角在50岁以后达30%~50%。男性骨量丢失逐渐缓慢,但在60岁以后也有一个较快的丢失过程,其主要部位在股骨上端。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BMD减低两个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男女股骨上端各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都明显高于腰椎。在49岁以前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均在10%以下,到50岁以后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累积丢失率最高的部位统计检出率,50岁以上女性约为30%~50%,男性15%~25%;60岁以上女性约为60%~80%,男性25%~40%;70岁以上女性达70%~90%,男性45%~55%。结论 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重点在于女性,特别是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但天津地区!071人骨密度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对男性特别是老年男性也要同样重视。男性和女性股骨上端各部位BMD检测敏感性均高于腰椎,对于腰椎BMD检测正常而有明显骨质增生症状的患者,应参考股骨上端BMD检测值作出诊断,给出正确评价。
其他文献
PCR技术具有超高的灵敏性和强大的扩增放大效应,可把痕量核酸甚至仅几个分子在几小时内数百万倍扩增富集,从而使不易检测的物质方便检测,使可以检测的物质达到痕量检测.该研
人类许多疾病与接触环境因素有关,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有害因素暴露后,机体细胞很快产生应答,表现为一系列应答基因有序地发生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细胞尽快适应变化的环境而
目的: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了解深圳市农村老年人的一般健康状况、生活现状和生活质量状况;探讨、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社区老年保健及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