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的高产是育种主要目标之一,产量主要受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是非常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到多个基因调控也受多个环境影响。在本研究中,利用前期研究中创建的以4个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配制双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包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W-RIL)为材料,分别在哈尔滨(2013,2014和2015年)和克山(2013、2015)种植,获得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的表型数据,结合已经构建的包含275个SSR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对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QTL定位结果如下:
(1)本文共定位到产量相关性状QTL有132个,其中,22个株高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A2、B1、C1、C2、D1b、D2、F、G、I、J、L、M、N、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04%-32.22%。22个主茎节数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A2、C2、D1b、D2、E、F、G、H、L、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5%-21.17%。22个单株荚数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2、B1、B2、C、Da1、D1b、D2、F、G、I、K、M、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0%-26.73%。22个单株粒数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2、B1、B2、C、Da1、D1b、D2、F、G、I、K、M、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0%-26.73%。28个控制百粒重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B1、B2、C、D1b、D2、G、H、K、L、M、N,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52%-28.47%。16个单株粒重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B1、B2、C、Da1、D2、F、G、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7.84%-21.51%。
(2)在多年多点条件下重复定位到的QTL有19个,其中株高QTLs有8个,分别为qPH-C2-2、qPH-G-1、qPH-N-3、qPH-A2-1、qPH-B1-2、qPH-L-1、qPH-M-1、qPH-N-2,主茎节数相关的QTLs有5个,分别为qNN-C2-3、qNN-G-1、qNN-O-1、qNN-L-1、qNN-O-4,单株荚数相关的QTLs有2个,分别为qNP-D1b-1、qNP-C2-1,单株粒数QTL有1个,为qNS-D1a-1,百粒重的QTLs有2个,分别为qSW-B1-1、qSW-D1b-2,1个单株粒重相关的QTLqSWPP-G-2。
(3)本研究定位结果与前人一致的有29个,其中,重复定位的位点与前人研究一致的有7个,分别为qPH-C2-2、qNN-C2-3、qPH-G-1、qPH-N-3、qPH-L-1、qPH-M-1、qSW-D1b-2。在单一环境中定位到与前人研究一致的QTL的有22个。
(4)本研究新定位到的产量相关性状QTL有103个,分别为:qPH-A2-1、qPH-A2-2、qPH-B1-1、qPH-B1-2、qPH-C1-1、qPH-D2-2、qPH-I-1、qPH-J-1、qPH-N-1、qPH-N-2、qPH-O-1、qPH-O-2、qPH-D1b-1、qNN-A1-1、qNN-A2-1、qNN-A2-2、qNN-A2-3、qNN-C1-1、qNN-C2-2、qNN-G-1、qNN-F-1、qNN-F-2、qNN-H-1、qNN-L-1、qNN-O-1、qNN-O-2、qNN-O-3、qNN-O-4、qNN-O-5、qNN-O-6、qNN-D1b-2、qNP-B2-1、qNP-B2-2、qNP-B2-3、qNP-C2-1、qNP-C2-2、qNP-D2-1、qNP-D2-2、qNP-G-1、qNP-J-1、qNP-K-1、qNP-K-2、qNP-K-3、qNP-M-2、qNP-N-1、qNP-N-2、qNP-O-1、qNP-Da1-1、qNP-Da1-2、qNP-D1b-1、qNS-B2-2、qNS-C1-1、qNS-C1-2、qNS-C1-3、qNS-C2-1、qNS-C2-2、qNS-D2-1、qNS-D2-2、qNS-D2-3、qNS-D2-4、qNS-F-1、qNS-G-1、qNS-I-1、qNS-K-1、qNS-M-1、qNS-O-2、qNS-D1b-1、qNS-D1b-2、qSW-B1-1、qSW-B2-1、qSW-C2-1、qSW-C2-3、qSW-D2-1、qSW-G-1、qSW-H-1、qSW-H-2、qSW-K-2、qSW-M-1、qSW-N-1、qSW-N-4、qSW-O-1、qSW-O-2、qSW-D1b-1、qSWPP-A1、qSWPP-B1-1、qSWPP-B1-2、qSWPP-B2-1、qSWPP-C2-1、qSWPP-D1a-1、qSWPP-D2-1、qSWPP-D2-2、qSWPP-D2-3、qSWPP-F-1、qSWPP-G-1、qSWPP-L-2。
(5)本研究检测到一因多效的QTL有10个,分别位于连锁群C2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06_0148-Satt322和Satt322-Sat_213内,连锁群D1b基因组区域Sat_289-Satt271和Sat_373-Satt701内,连锁群D2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17_1203-Satt662内,连锁群N基因组区域Sct_195-Satt631和Satt631-Satt675内,连锁群G基因组区域Satt288-Sct_199内,连锁群K基因组区域Satt247-Satt727和Satt349-BARCSOYSSR_09_0849内,连锁群L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19_0451-Satt418内。
(1)本文共定位到产量相关性状QTL有132个,其中,22个株高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A2、B1、C1、C2、D1b、D2、F、G、I、J、L、M、N、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04%-32.22%。22个主茎节数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A2、C2、D1b、D2、E、F、G、H、L、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5%-21.17%。22个单株荚数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2、B1、B2、C、Da1、D1b、D2、F、G、I、K、M、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0%-26.73%。22个单株粒数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2、B1、B2、C、Da1、D1b、D2、F、G、I、K、M、O,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20%-26.73%。28个控制百粒重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B1、B2、C、D1b、D2、G、H、K、L、M、N,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7.52%-28.47%。16个单株粒重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1、B1、B2、C、Da1、D2、F、G、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7.84%-21.51%。
(2)在多年多点条件下重复定位到的QTL有19个,其中株高QTLs有8个,分别为qPH-C2-2、qPH-G-1、qPH-N-3、qPH-A2-1、qPH-B1-2、qPH-L-1、qPH-M-1、qPH-N-2,主茎节数相关的QTLs有5个,分别为qNN-C2-3、qNN-G-1、qNN-O-1、qNN-L-1、qNN-O-4,单株荚数相关的QTLs有2个,分别为qNP-D1b-1、qNP-C2-1,单株粒数QTL有1个,为qNS-D1a-1,百粒重的QTLs有2个,分别为qSW-B1-1、qSW-D1b-2,1个单株粒重相关的QTLqSWPP-G-2。
(3)本研究定位结果与前人一致的有29个,其中,重复定位的位点与前人研究一致的有7个,分别为qPH-C2-2、qNN-C2-3、qPH-G-1、qPH-N-3、qPH-L-1、qPH-M-1、qSW-D1b-2。在单一环境中定位到与前人研究一致的QTL的有22个。
(4)本研究新定位到的产量相关性状QTL有103个,分别为:qPH-A2-1、qPH-A2-2、qPH-B1-1、qPH-B1-2、qPH-C1-1、qPH-D2-2、qPH-I-1、qPH-J-1、qPH-N-1、qPH-N-2、qPH-O-1、qPH-O-2、qPH-D1b-1、qNN-A1-1、qNN-A2-1、qNN-A2-2、qNN-A2-3、qNN-C1-1、qNN-C2-2、qNN-G-1、qNN-F-1、qNN-F-2、qNN-H-1、qNN-L-1、qNN-O-1、qNN-O-2、qNN-O-3、qNN-O-4、qNN-O-5、qNN-O-6、qNN-D1b-2、qNP-B2-1、qNP-B2-2、qNP-B2-3、qNP-C2-1、qNP-C2-2、qNP-D2-1、qNP-D2-2、qNP-G-1、qNP-J-1、qNP-K-1、qNP-K-2、qNP-K-3、qNP-M-2、qNP-N-1、qNP-N-2、qNP-O-1、qNP-Da1-1、qNP-Da1-2、qNP-D1b-1、qNS-B2-2、qNS-C1-1、qNS-C1-2、qNS-C1-3、qNS-C2-1、qNS-C2-2、qNS-D2-1、qNS-D2-2、qNS-D2-3、qNS-D2-4、qNS-F-1、qNS-G-1、qNS-I-1、qNS-K-1、qNS-M-1、qNS-O-2、qNS-D1b-1、qNS-D1b-2、qSW-B1-1、qSW-B2-1、qSW-C2-1、qSW-C2-3、qSW-D2-1、qSW-G-1、qSW-H-1、qSW-H-2、qSW-K-2、qSW-M-1、qSW-N-1、qSW-N-4、qSW-O-1、qSW-O-2、qSW-D1b-1、qSWPP-A1、qSWPP-B1-1、qSWPP-B1-2、qSWPP-B2-1、qSWPP-C2-1、qSWPP-D1a-1、qSWPP-D2-1、qSWPP-D2-2、qSWPP-D2-3、qSWPP-F-1、qSWPP-G-1、qSWPP-L-2。
(5)本研究检测到一因多效的QTL有10个,分别位于连锁群C2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06_0148-Satt322和Satt322-Sat_213内,连锁群D1b基因组区域Sat_289-Satt271和Sat_373-Satt701内,连锁群D2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17_1203-Satt662内,连锁群N基因组区域Sct_195-Satt631和Satt631-Satt675内,连锁群G基因组区域Satt288-Sct_199内,连锁群K基因组区域Satt247-Satt727和Satt349-BARCSOYSSR_09_0849内,连锁群L基因组区域BARCSOYSSR_19_0451-Satt418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