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银纳米线的合成及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维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和机械等性质以及在化学传感器、纳米激光器、逻辑电路等纳米器件方面的应用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器件的性质与其组装单元的形状及形成机理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成为当前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首先制备了高度有序的阳极氧化铝模板,并利用双扩散法于AAO模板中合成了硫化银单晶一维纳米材料和蛋白质包裹的一维硫化银纳米材料,最后对过程中蛋白质的作用及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1.概述了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综述了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机理和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要内容。 2.综述了模板的结构模型、制备过程、各氧化参数对膜结构的影响以及近年来报导的多孔模板自组织机理。采取二次氧化法在草酸系统里面制备出了AAO模板,SEM测试表明所得模板孔径约为50hm,厚度约为20μm。 3.利用溶液双扩散法,在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得到了蛋白质包裹的一维纳米材料,在无蛋白质共轭的情况下得到了单晶一维纳米材料。EDX分析表明,所得材料为硫化银,SEM和TEM测试表明所得硫化银纳米线直径均一,约为50nm,与AAO模板的孔径一致。二者PL测试均显示好的光制发光性能。其中蛋白质包裹的硫化银纳米线包裹情况良好,有望在进一步研究后用于生物电极、药物载体、生命科学等领域。 4.对所得产品进行了FTIR测试和TEM跟踪实验。蛋白质共轭的硫化银纳米线的形成过程为共轭银离子和硫离子定位配位成核并形成初级纳米粒子,初级纳米粒子介观组装成为介晶,再由介晶熔结成复晶,蛋白质在从离子到初级纳米粒子再到介晶及随后的熔结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验证并补充了最近科学界提出的mesocrystal formation机理,对理解和研究结晶机理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无蛋白共轭的单晶硫化银纳米材料的形成符合Oriented Attachment机理。
其他文献
三网融合,给广播电视产业带来了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机遇,本文通过行业间的比较和具体数据的引用,对广播电视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三大部分论述,一是从覆盖方式和营销策略方面开
伴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城市题材逐渐成为了水墨画现代转型中的重要课题。深圳画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水墨的关系,并
【摘要】在分析国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从多方面论述国画的审美特点,希望能对今后的国画艺术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  所谓的国画就是中国画,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给世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在多变工具材料以及审美情趣的独特性方面都为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由此可见,国画的艺术生命力使其在艺术长河中经久不衰。 
1.药物和蛋白在谷氨酸/癸胺/水体系中的性质研究用表面张力法及电导率法测定了谷氨酸/癸胺体系(GC_(10))的cmc,以紫外、荧光光谱法等方法研究了GC_(10)/H_2O与SDS、布洛芬(Ibu)及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并以负染电镜法研究了GC_(10)/H_2O/SDS、GC_(10)/H_2O/Ibu体系的形貌及对HS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GC_(10)/H_2O能与SDS形成
在金属地下矿山井巷施工过程中遇到溶洞、断层、破碎带、地下水、有害气体等,严重威协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制约工程进度,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针对金属地下矿山
可见光是地表太阳能的主要组成,是一种廉价、无污染且无限可得的清洁能源。用可见光为能源驱使化学反应符合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化学发展的要求。迄今为止,可见光催化已经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对近几年可见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做了简明的综述,通过大量的文献背景,引证了可见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研究了可见光催化下3-羧酸酯香豆素与缺电子烯烃分子间的[2+2]环加成反应及甲基丙烯
随着染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染料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加,染料废水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日益加大高色度的印染废水是目前公认的有害工业废水之一,其中主要含有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等难降解的
每天早晨6点,闹钟准时把我喊醒。我得赶紧起床,做今天《社区新闻联播》的编辑工作。说起办《社区新闻联播》,当初还是我的提议。有一次,社区党员集中学习,党员老赵说:“咱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呈超过国际货物贸易趋势,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其越来越受到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