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多维度研究——以漯河沙澧河沿岸地区规划设计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93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再开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展了城市滨水区开发与设计工作,但是大部分案例仅从视觉、美学和功能角度来塑造终极形态,对城市滨水区开发与设计的长期性、综合性和多维度的整体过程等仍认识不足。 论文对国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与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当代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因、特性及目标,同时深入检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所存在的误区,并且较深刻地揭示出现象产生的原因(作用力机制的缺陷)及后果(问题、潜在危机)。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思考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多维度意义,由此出发展开了本文的理论探索。分析了既有的城市设计维度理论、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触媒理论,并对其引入城市滨水区开发中的理由和细微之处体现出的共性作了尝试性的探讨,目的是要在城市滨水区开发过程中引入“多维联系与连锁”的设计思路。针对城市滨水区建构了“多维联系与连锁”设计的价值观、基本内涵和基本思路。并指出了“多维联系与连锁”是现代滨水区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性过程的意义所在,是真正成为控制与引导城市滨水区有序开发的手段。 最后基于对漯河市沙澧河沿岸地区多维联系与连锁设计的实证研究,把城市滨水区开发和设计的“长期性、综合性和多维度的整体过程”等特性加以强化,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提出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
  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之一,它绝不仅仅是一块人工铺装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和城市的客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需要,满足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是一种线性景观,从整体上来看,它同时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体系的框架结构与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城市整体的景观格局来引导街道景观的建设的研究,不局限于孤立
目前我国大城市,都是广度过大,缺乏深度发展的“摊大饼”模式,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在西安老城区内,风貌需要保护,高度受到限制的历史街区,如城隍庙。这代表着当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古镇作为我国小城镇中的一类也将踏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古镇古朴的风貌也将在快速城镇化这一大背景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居住区景观结构,合理设置廊道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保护愈来愈紧急,公共空间作为宗族聚落中的结构性要素,是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对湘南地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在西
学位
村庄旅游是随着旅游“生态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新现象,其中以“村庄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较少、无污染、收益稳定等优点,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村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且民族众多,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同一民族在不同地理区域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此,表现在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回藏接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