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地下空间设计策略初探——以西安都城隍庙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大城市,都是广度过大,缺乏深度发展的“摊大饼”模式,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在西安老城区内,风貌需要保护,高度受到限制的历史街区,如城隍庙。这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记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有效的发掘经济效益。  近些年,西安老城区(明城墙)内传统商业圈活力下降,这导致了老城区内经济的下降,进而导致了自然人口老龄化。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新兴商业圈的冲击,比如:高新商圈,曲江商圈。而钟楼商圈还在维系的主要原因是:钟楼做为西安的城市名片,是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因此,如何靠老城内的历史街区,文物建筑来吸引外地旅游人口来拉动老城区的复兴,同时要满足历史建筑周边的限高,风貌协调等问题,因此在历史街区周边开发地下文教商旅的综合体来复兴历史街区为本论文的研究要点。  本文研究范围由整体到局部:从老城区,西大街,进而到城隍庙,逐级分析周边主要商业建筑及其地下空间,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一个城隍庙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设想。设想将建筑放置于地下,置换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绿化等。从城市角度做设计,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恢复了原有城隍庙的轴线,将局部建筑沉入地下,形成视线通廊,反衬出城隍庙的高大,对历史建筑致敬。地面的绿化改善了微气候。建议将北院门历史街区整体规划,历史建筑作为结点,用商业街,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串联起来,并探讨地下建筑与地铁连接等。可望将本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开发之中。本论文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又有局限性,希望对未来的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的地下空间的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类高级娱乐休闲生活层出不穷。作为娱乐休闲当中首届一指的高尔夫球运动逐渐被国内的各界人士所推崇和接受。与之配套发展的高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召开会议,宣布承认联合国181号决议。同年,约旦国王侯赛因放弃对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领土要求,转而支持巴勒斯坦解
本论文以历史建筑再利用过程中新、旧空间之间关联理论和关联模式为研究内容。首先,在对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对大量历史建筑缺乏评估、推倒重建的完全性置换的开发模式提出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使民用航空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增长的民用航空运输量也在
公共建筑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是建筑乃至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传统意义上该过渡空间的形式基本是建筑前广场、大台阶、景观花园等,而当代的一些公共建筑案例中则出现了一种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在西
学位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对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愈加重视,一些城市对新型公共配套设施展开了探究,并提出了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城市社区中心作为一种以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
  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之一,它绝不仅仅是一块人工铺装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和城市的客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需要,满足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是一种线性景观,从整体上来看,它同时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体系的框架结构与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城市整体的景观格局来引导街道景观的建设的研究,不局限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