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偏检测及Green通道的白平衡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图像采集设备的广泛应用,图像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图像作为我们获取外部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其记录的信息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亮度、对比度、颜色信息等方面。当我们观察一幅图像时,首先会被其颜色吸引,即人眼首先捕获图像信息中的颜色信息,因而图像颜色信息在图像视觉中有很大影响。颜色是一种不稳定的图像特征。当光源变化时,物体反射的颜色也随之变化,这给需要依赖图像颜色信息的图像应用带来挑战。人眼可以避免光源的影响,看到真实的场景,而图像采集设备不能,如数码相机的感光元器件会受到光源变化的影响,记录的图像颜色会出现色偏。因此,需要消除色偏,这个消除过程就是白平衡过程。本文旨在对已有的色偏检测算法和白平衡算法分析,然后提出新的色偏检测算法和新的白平衡算法。本文首先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了解进行色偏检测和色偏校正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如颜色直方图、颜色空间、边缘检测算子、色温与光源的关系、白点检测算法、白平衡过程、经典的成像模型——朗伯特反射模型以及色偏校正过程常常使用的Von Kries对角模型等。这些理论知识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尤其在颜色恒常性领域应用的最多。其次,详细研究了一些色偏检测算法,并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的色偏检算法。这里主要分析的色偏检测方法有:Gray-world算法、White-patch算法和基于Lab颜色空间的色偏检测算法。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有的色偏分类不准确,有的效率低,因此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的色偏检测算法。该算法检测效果和效率都比较好,为下一步的色偏校正做了准备。接着,对一些经典的色偏校正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了灰度世界法、完美反射算法和基于边缘检测的自动白平衡算法,并列出了每种算法的色偏校正效果,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引出利用Green通道的自动白平衡算法作铺垫。最后,提出一种新的基于Green通道的自动白平衡算法。首先分析图像Green通道的特性:较高的采样率和光敏性,并且人眼对Green通道更敏感。然后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当色温变化时,Green通道相对其他通道(Red通道和Blue通道)更具鲁棒性。所以从Green通道提取的白色参考区域更合理。因此,对每一幅图像,从其Green通道中提取其白色参考区域评估场景光源,获取到增益系数,然后对色偏进行校正。经过实验比较,无论是主观评价还是客观评价,该算法的校正效果要比提到的其他几种算法好。由于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低,所以校正速度快,进而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在数码相机中并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该算法可以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和移动拍照设备中。
其他文献
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给路网通行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的传统车辆诊断技术已难以满足目前的实时性安全需求。对车辆进行远程诊断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
移动Ad Hoc网络又称为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由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工作在无固定结构的环境下。因其特有的无需架设网络设施、可快速
随着网格研究的深入和网格基础设施的发展,在网格上开发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强大、需要大量资源的科学计算和协同应用。很多网格应用也越来越复杂,具有时间、空间和资源等多种约
数据挖掘是信息技术自然演化的结果,它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来隐含的未知的、有价值的模式或规律等知识的复杂过程。在这过程中,对数据的分类是数据挖掘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过程层析成像(PT)技术在解决多相流检测问题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作为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基于电容敏感机理的过
基于国内高速公路交通急需智能化管理这一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高速公路超速抓拍系统,整个系统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对外界视场进行监控并配备相关的软件协同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SoC(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设计面临着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设计周期的逐渐缩短、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如:低成本、低功耗等)日趋增强等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实时应用以及非实时应用共存于一个实时系统中的情况也会越来越普遍。实时系统需要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自组织、可快速配置且无需固定基础设施的多跳无线网络,它能够实时监测、感知、采集和处理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在军事、环境监测、医疗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
多年来,虚拟战场仿真技术一直是军事领域关注的焦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以往在图形学渲染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上存在着限制,人们更专注于提高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