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对子代近期与远期影响包括巨大儿、早产、肩难产、胎儿生长受限、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不容忽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不仅表达于包括心肌细胞在内的很多细胞和组织,在细胞能量代谢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AMPK被证明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尤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本课题通过GDM大鼠模型探讨GDM所致宫内高血糖环境对子代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雌性野生型SD大鼠在妊娠中期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建立GDM模型(GDM)组,正常对照(CON)组给予腹腔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分娩后,F1子代饲养至24周,期间测定随机血糖、血压和心率,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量试验。构建心脏离体缺血再灌注(I/R)模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蛋白激酶B(Akt)、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结果:GDM组雄性F1子代7-23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ON组(N=16,P<0.05),GDM组雌性F1子代在23周龄时体质量也显著高于CON组(N=16,P<0.05);GDM组雄性F1子代在24周龄时,其心脏质量和心脏/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CON组(1.26±0.03g vs.1.48±0.06g,N=8,P<0.01和0.26±0.003 vs.0.28±0.006%N=8,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GDM组雄性子代大鼠Akt,Erk(1/2),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CON组;GDM组雄性F1子代离体I/R处理后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低于CON组(63%vs.94%,N=4,P<0.05);同样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离体雄性F1子代大鼠心脏缺血处理后,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后,磷酸化水平又显著降低,且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GDM组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CON组(N=3,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GDM宫内高血糖环境影响子代的生长轨迹,子代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肥胖的风险升高,且可能引起子代雄性大鼠对心脏I/R损伤不耐受,这可能与其心脏AMPK磷酸化对I/R刺激反应迟钝有关。
其他文献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受阻、“劣币驱逐良币”、下游纵向制约、技术低端锁定等问题,集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产业链价格协同。国内外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
目的:通过对结节性硬化症继发癫痫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54例结节性硬化症继发癫痫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其一般资料
综观人类教育史,终身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科学技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类自身的教育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互相促进.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和运用
本文应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具有可测强外扰作用的伺服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最优的状态反馈,而且具有最优的前馈补偿和外扰补偿,系统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文中还介绍
在精读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文体,教师要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说明文体的语言特点、写作风格、词汇的使用、句法功能、修辞特点以及篇章结构的整体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单板机改造凸轮磨床的系统,叙述了该系统研制目的和软、硬件设计要点。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ystem using a single-board cam grinding machine modi
世纪之初,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德育的新形势,适时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才可能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校本培训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由学校校长直接组织和具体领导 ,以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校全体教师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且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损伤血管内皮导致As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氧化应激在急性
第一部分DOCK8缺陷小鼠哮喘模型建立与过敏机制探讨目的:建立DOCK8缺陷小鼠哮喘易感模型并检测DOCK8缺陷哮喘小鼠与野生对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外周血以及脾内IgE+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