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蜀方言Western Mandarin of the Spoken Language of west China》,是中国(基督教)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传教士英国人Adam Grainger(钟秀芝)编著,上海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于1900年出版的一部专收常用口语词供传教士学习,以深入群众传播教义的著作。本文旨在全面论述《西蜀方言》第三部分(即有字词部分)所收词语的总汇。鉴于《西蜀方言》所收词中既有方言词又有共同语的情况,我们认为书名中的“方言”一词应取其广义,即指通用于成都地区的言语,其中包括与共同语说法相同但发音不同的一切词。狭义的“方言”指全民语言的地域变体。本文除2.2.1中“方言”取广义外,其余各处均为狭义。词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在语音、词汇、语法诸要素中,词汇最能反映特定语言社会的文化民俗。因而研究《西蜀方言》词汇,不仅可能使我们了解十九世纪的西蜀方言词汇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十九世纪的蜀文化,并且进一步探究西蜀方言词汇的发展与演变。成都是西蜀首府,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都话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影响。因而将成都方言词汇的构成和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成都、认识成都,而且对汉语史的研究、普通话的推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入手,分析对比了100多年以来成都方言词汇的状况,并就词汇系统产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共时层面:此部分对《西蜀方言》第三部分(即有字词)中收录的3786个字头(包含112个异体字)分别按义类和语法结构进行了穷尽式的归纳,并在此<WP=3>基础上论述了十九世纪后期成都方言词汇在义类、结构及词义三方面的几大特点,并就部分特点存在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历时层面:此部分通过纵向对比十九世纪后期与目前的成都方言词,分别着眼于词汇系统这一整体中个体的词的地位、语法结构、语义构成和词形等几方面论述了100多年来成都方言词汇的动态发展,并探讨了部分旧词衰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