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取向是动态的哲学范畴,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格,通过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核心部分以形成自我指引和行为调节的机制。个税法价值取向是个税法在制定与适用中要遵循和追求的价值准则与价值指向,具有定向功能。个税法价值取向是指个税法在制定与适用中应当鼓励劳动、创新、诚信、良善等价值,以具体制度设计实现对纳税人行为的指引和调节。个税法制度设计依归于个税法价值取向,个税法价值取向以鼓励为核心要旨。在具体税制中嵌入“鼓励”的行为引导机制,使个税制度不仅指向纳税居民收入,更指向居民个人行为,将单向、被动而具脆性的征管关系转变为兼有互动性与延展性的征管关系,以扩展税务机关与纳税居民关系之间的张力。进而突显纳税居民主体地位、增强纳税人意识,提高个人劳动生产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并引导个人朝诚信、良善等合乎道义的方向行为,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个税法修订虽取得较大进步,但在对劳动、创新等价值的鼓励上仍存在偏离。首先,个税法未激励劳动者积极劳动,单纯提高免征额不能使中低收入者实际受益,甚至产生逆向调节效果,同时劳动性所得税率明显高于非劳动性所得,易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其次,个税法未鼓励个人积极创新,稿酬所得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进行综合征收后纳税居民将会适用超过20%的税率,并且个税法在取得科技相关奖金的免税规定上对主体有严格限定,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新的发展。再者,个税法未引导个人诚信行为,新修个税法实行预扣预缴与汇算清缴相结合的征管方式,对自主申报所蕴含的诚信纳税行为未有鼓励,而个税流失则反映出个税法在奖励诚信纳税、惩罚不诚信纳税行为规定上偏离。最后,个税法未指引个人良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进行公益捐赠在缴纳个税时可以税前扣除,但限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即捐赠数额未与扣除额成正相关,不利于鼓励更多的公益捐赠;另外赡养老人支出实行定额扣除,非独生子女情况下容易因分摊扣除额而发生争议,不利于保障被赡养老人权益,且定额扣除不论被赡养人人数,在赡养多个老人情况下,不利于保障纳税人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进而也影响纳税人赡养意愿。为实现税赋实质公平与正义,个税在新一轮改革中要让鼓励积极创新、劳动等基本价值回归。在个税法制度构建上,首先要协调个税筹资职能和再分配职能的关系,强化个税再分配职能,缩小贫富差距,减轻纳税居民实际税负,保障纳税居民最低生存权与发展权,此为个税法价值取向矫正的基础。其次,免征额制度应实行动态设计,建立免征额数额确定的适应性调整机制,确保个税实质公平与正义。再次,应由分类与综合相结合计征模式向全面综合计征模式转变,以个人为单位计征向以家庭为单位计征转变,“坐堂征税”向“入户征税”转变。从次,完善个税费用扣除项目,尤其是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并加大捐赠、与科技相关奖金等税前扣除力度。复次,优化税率结构,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协调劳动性所得与非劳动性所得税率。最后,以个税据实减免、递延纳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选择和安排行为,奖励诚信纳税行为,惩罚不诚信纳税行为,践行个税引导个人行为向创新、良善等方向行动的价值,促使国家治理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