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小说叙事视角的文化意义研究——以新时期甘青宁少数民族小说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新时期甘青宁少数民族小说为个案,从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切入,分析了叙事视角在话语关系层面所形成的对话关系;在结构层面与故事空间的生成关系及其后的文化意义;在主题层面与小说意识形态的关系。按此思路,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综述了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缘起,陈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做了概念性界定。   第一章分析了长篇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视角,“还乡”叙事中的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和个别小说中的第二人称视角这三大类叙事视角,证明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中的多重叙事视角与作家的身份建构及其作品背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指出多重叙事视角更为典型地折射出了小说中多种声音形成的复调和“对话”。   第二章论述了人物视角与故事空间的生成关系。人物视角关照之下的本土空间具有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寄托作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人物视角关照之下的都市空间作为一种他者化的镜像空间折射了自我心理世界,反映了自我对他者形象的消解企图。出租屋作为“城”与“乡”之间的边缘空间,产生了一种双重视角。这种双重视角叙事有望突破少数民族小说中城乡书写“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以一种理性的视角实现文学叙事中空间格局的开放与转换。   第三章选取了苏柯静想的《红女人》、马自祥的《阿干歌》、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和马金莲的《父亲的雪》为代表作品和细读文本,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说明了作家在各种“故事”的重述中,因为采用了不同于前文本的叙事视角,使原来的故事形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本被遮蔽的意义得以呈现,或者使其衍生出了新的意义,表达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余论简要陈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联系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强调了“叙述形式—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既可以填补民族文学形式研究的空白,也可以以跨学科的方式更好地分析民族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其他文献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车能配备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及其它保证较短制动距离的动态控制装置.同时,由于每一代的新车型比前代更大、更重、
留学生汉语词混淆现象是当前词汇研究界十分关注的课题。这不仅是由于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中的重要地位,也因为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常常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