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的三种菊头蝠头骨形态地理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king_w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化分歧一直是进化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Darwin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种的演化是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选择作用而实现的。表型进化在物种形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并且受到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开展种内地理种群间表型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物种形成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采集中国境内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7个地理种群、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5个地理种群和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10个地理种群的头骨样本,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精确地将3种菊头蝠头骨形态定量化处理,使用典型变量分析(CVA)描述3种菊头蝠头骨形态种内地理差异和种群间变化规律,并结合各种群的地理、气候(温度、年均降水、气压和风速)和遗传数据(线粒体Cytb序列),计算种群间地理距离、气候欧几里德距离和遗传距离,利用Arlequin3.1软件对头骨形态和各影响因素进行Mantel检验,并使用tpsPLS和Ⅰ’AST进行偏最小二乘分析确定影响头骨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主要结论为:(1)马铁菊头蝠河南种群体现其独特的环境适应性,且在种群间其牙齿从西南种群到东北部种群呈现变长趋势,暗示了不同种群猎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温度因子与其头骨形态差异显著相关,说明马铁菊头蝠头骨形态变化虽与整体气候因子不相关但依然受环境因素影响。(2)大耳菊头蝠吻部呈现逐渐变长的趋势,暗示了其咬合力变大的趋势,其枕骨大孔位置以及吻部与颅部结合角度存在明显地理差异,该差异仅与气候因素相关,其中年均降水量是影响该变化的主要因子。(3)菲菊头蝠海南种群头骨形态与大陆种群未出现显著差异。此外,其头骨的吻部从南方向北方逐渐变宽,咬合力逐渐变大,推测北方种群猎物中鞘翅目所占比例更高。气候因子是解释菲菊头蝠头骨变化的主要因素。(4)3种菊头蝠头骨尺寸和形状在种群间均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头骨侧面较腹面的差异程度更高,在种群间区分明显优于腹面形态,其形态变化受到更多的环境作用。另外,3种菊头蝠在种群间均呈现了咬合力的变化,但三者呈现不同的适应方式,说明不同种类在同种生态功能上的不同适应。3种菊头蝠头骨形态均符合“地理距离隔离”进化模式,且自然选择作用是影响头骨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其他文献
量子纠缠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定量的量度纠缠就成为研究的一个方面,现在比较成熟的定义纠缠度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部分纠缠度、相对纠缠度、形成纠缠度和可提纯纠缠度。其中,我们在本文中所应用的就是最后一种,这也是我们在参考文献中所用的方法。本文研究的是简单的单模光场的压缩及压缩情况下的与原子的纠缠,并在这一过程中计算单模光场的粒子数,压缩的衰减场的粒子数和压缩场中注入原子时的粒子数和
Casimir的“从虚无中产生的力”是量子真空的直接表现。Casimir效应在物理学的许多不同领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万有引力,原子和分子物理和宇宙学及数学物理等。Casimir效应不仅在基础物理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进入了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摩擦是Casimir现象中特殊的一类。最近,做相对平行运动的平面间的Casimir摩擦力的大小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两物体中的极化电流涨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硅为基础的电子器件在性能以及集成度上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实现器件的微型化和集成化,人们正在探索由下而上的器件加工模式,即由分子来替换原来的硅电路作为单元器件。由于分子本身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所以分子器件表现出了非常多的新奇特征,如负微分电阻效应、近藤效应和库仑阻塞效应等。而随着分子合成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包括分子剪裁在内的多种方法来对分子进行改
本文根据Killing的有限维单李代数的分类方法给出超平面构形的有限分类.此外,通过求特殊的超平面构形的区域数得出另一个超平面构形的有限分类.同时,在特定的超平面构形范围内,得到了完备距离空间,Banach空间和特殊的范畴.
针对近紫外光/紫光芯片对红色荧光粉性能的要求,本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适合近紫外光/紫光激发的Ba3-x-yMg0.9Si2O8:Eux2+,Tby3+,Mn0.12+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发光(PL)和激发光谱(PLE)、扫描电镜(SEM)、荧光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仪(EDAX)、微区阴极射线发光(CL)等手段研究了Eu2+,Tb3+,Mn2+共激活Ba3MgSi2O8荧光粉
神经内分泌生长轴是与人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子系统,它由从下丘脑、垂体到靶腺的一系列激素及受体所组成。目前确认,具体包括下丘脑释放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肝脏等靶器官释放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s)和这些激素的结合蛋白、受体等。生理状态下,它们在系统内相互作用且处于非常复杂的协调状态,从而形成一个相当独立的非线性确定性系统。而混沌是描述类此非线性系统
本论文应用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把非线性光学材料引入石墨烯修饰体系,选择比较适当的共轭分子作为石墨烯模型,对其修饰体系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由于石墨烯模型具有高度的平面π共轭结构,因此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我们期望利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并且寻找提高第一第二超极化率的新方法,寻找即具有稳定构型又具有较大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的石墨烯非线性光学材料—新类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为实
表观遗传学正是系统的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所产生的可遗传的表型改变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植物DNA甲基化的机制与作用方面的研究,经过时间的沉淀不断稳步的向前发展着,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丰硕的成果。但植物甲基化水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鉴于对植物DNA甲基化的研究在研究植物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MSAP(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
植物的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响应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本文通过研究松嫩草地草本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在不同的密度、刈割频次和播种时间等制约因素下,形态结构、资源分配格局、生殖分配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可塑性来揭示黄蒿种群对变化环境的适应策略和生长与生殖分配规律,为黄蒿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积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超硬材料便是其中之一。超硬材料在国防、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需求。但是,现有的超硬材料,如金刚石、立方结构的氮化硼等,或是由于天然存在的储量很少,或是由于合成条件复杂,其价格大都非常昂贵。因此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去寻找新型超硬材料便显得十分必要。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合成了超硬物质R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