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环境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环境破坏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定程度上来看环境破坏问题发生的原因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其出现仅仅意味着对社会秩序的威胁还是亦有其他的价值侧面?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如何?作为主体的国家、社会与公民在未来应当如何去应对?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在环境屡遭破坏、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今天显得愈发重要,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与研究。本文以如下几部分内容试图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旨在通过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简要的研究方法介绍,并着重梳理与总结性地介绍现有相关研究,从而为本文的探讨进行理论铺垫。国内学者的探究大致可以分为事件性质、特点、发展趋势、主体与应对主体等几个不同侧重角度,对待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各方观点尤其不同,坚持批判与打压或是缓和中立,抑或希望制度化解决。本文并不赞同完全否定环境群体性事件,与其一味怒斥群体性事件的“乱象”,不如打通上下话语渠道,绽放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积极价值。阐明对环境问题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对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含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类型和性质进行了梳理和界定,以期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第三部分围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展开。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来自于人类政治理念、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而严峻的环境形势经由触发性事件的导火索式作用,往往极易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在受到当前大背景下一般因素深刻影响的同时,中国在变迁、结构与话语方面形成了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因素。第四部分综合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问题,并在客观上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逆体制秩序性背后的意义。本文将利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探讨环境问题的走向,进而在坐标结构中概然性地推导出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四种可能性发展方向,同时提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对于健全社会体制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第五部分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应对展开策略分析。本文以国家、社会及社会组织、公民三者为主体,在阐释超国家视角的环境理念,以及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价值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原则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