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发散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性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明确的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目前有关物理学习中发散思维定量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为了使物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水平有更准确的了解,进而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本研究拟对物理发散思维的定量评价做一些初步探讨。本文基于吉尔福特的发散性加工理论和问题解决模式,尝试建立中学生物理发散思维PTA量表。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对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对物理发散思维概念进行界定,由概念总结出物理发散思维的构成要素:发散意识、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思维结果的能力,分别以发散数量、发散质量、表述结果为一级指标,进一步确定3个一级指标的6个二级指标:发散数量、变通性、精进性、独特性、言语简洁性、表述明确性,完成对每个指标评价标准的编制之后,笔者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参照国内外学者对于发散思维在物理学科方面的表现,并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总结发散思维在物理学科的具体表现为:(1)物理发散思维要求学习者在面对具体物理问题时,要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去,即“多方面感知物理材料”,具体表现为:(1)认识物理材料的多种功能。即对物理材料进行用途扩散,设想事物的多种用途,对物理材料进行功能转化,克服功能固着的影响。(2)认识物理材料的多种特性。即多角度的看物理材料,认识物理材料的多重属性。(3)认识物理材料的多种结果。即设想后果测验,通过对某种情景的描述来评价学生的发散思维。(4)能对物理材料做出多种反应。做出多种反应包括能对物理材料有新的考虑,提出新的问题,并联想到与它相关的物理量。(2)我们还需要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考。根据发散思维在物理方面的具体表现,结合吉尔福特相关测试题,编制《中学物理发散思维能力测试卷》,并在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对205个学生进行测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物理发散思维总体水平偏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主要在变通性和独特性方面存在不足;(2)物理发散思维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差异;(3)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物理发散思维存在显著差异;(4)学生学业水平与学生物理发散思维有显著相关。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建议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物理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寻找物理学习中的发散点,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分别以“概念变式”、“物理方法”、“物理模型”、“知识点”为发散点,以点织网,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发散思维。
其他文献
<正>1988年是缅甸当代史上的重要一年,也是缅甸经济发展史上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9月上台执政的缅甸军政府,宣布废除1962年以来的“缅甸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开始在缅
<正>近几年来,山东省枣庄市物价局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全面深化涉企收费公示,积极推行"阳光收费",主动送价格政策到基层、企业,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严查涉企乱收费案
《过秦论》就其论证逻辑分析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但因其对比渲染与对史实的忽略及突出手段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本文试解析文章的逻辑矛盾与雄辩气势的矛盾对立与统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杰出翻译家,他提出的"神似说"翻译观对我国现当代的文学翻译影响深远。尤金·奈达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美国
简述了新修订的国家标准《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报批稿的内容,对标准的部分技术内容做了概要说明。
注浆施工法在现在的很多建筑物上使用,其特点是施工比较简单,有着灵活性,还有就是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加固的作用,正因为这些特点,在工程施工中采用比较广泛。本文在写作中
国际结算作为国际贸易及金融专业的重点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和实践应用相联系。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如
对比中西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西方高等教育的原发性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本身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中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非学校教育"和"单边主义"等问
近年来,环境法规对油品中硫和芳烃含量的最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达到要求需要改进加氢脱硫处理的过程,或者使用更高脱硫活性的催化剂。然而改进加氢脱硫处理过程需要投入更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样遇到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文章结合BIM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