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在现有民航维修质量体系的要求下,航空电子维修站应如何进行质量改进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维修部件的持续适航性的问题。航空电子维修站是航空器部件维修单位,主要负责装载于空中客车飞机上的机载计算机的维修。其质量体系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条例CCAR-145《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部件维修后的持续适航性。所谓“适航性”是指航空器符合其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使用的状态,这包括了从飞行器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维修的全过程。民航管理机构按照“CCAR-145”对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进行的审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工具设备、维修器材、适航性资料和厂房。因此,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对这些方面的规定及要求,并描述了航空电子维修站的自我质量审核系统的情况,以及飞机部件从进厂检查、接收、修理直到放行的全部修理过程的要求。民航维修质量体系是在保证航空器及其部件的可靠性的前提下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这使得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质量体系的显著特征:第一是检验/放行人员作用的重要性。第二是适航资料的权威性。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同时代的其他质量标准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它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既有所不同,又有某些有机联系。从ISO 9002:1994 和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两者的要求基本上是吻合的,差别不大。把ISO 9000:2000系列标准同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到,前者有一些方法值得后者借鉴。它们分别是过程方法,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依据。全面质量管理(TQM)同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的要求存在着不同之处。这也是后者应该改进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控制要素范围不同;管理手段不同;持续改进的程序不同。在航空电子维修站修理的机载电子计算机,其电子元器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老化越来越明显,有时会造成机载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连续送修的情况。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质量持续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管理小组是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加质量改进活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质量管理小组的成员应包括:负责相应部件修理的技术员,检验/放行人员,及质量保证经理。维修质量的持续改进采用的是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八个步骤。具体的改进过程如下:(1) 提出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3)找出主要原因;(4)制定对策和措施;(5)执行计划和措施;(6)检查结果;(7)总结经验,纳入标准;(8)遗留问题转入下期。航空电子维修站还应进行质量文化建设,这样可对质量持续改进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采用前述的PDCA管理循环步骤对机载EA计算机执行维修质量的改进措施,从而解决维修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问题,验证了在遵守各项民航维修法规和航空电子维修站质量体系要求的前提下,按照PDCA管理循环进行的质量改进程序对于维修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可行的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