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根据2013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2月)和春季(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和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组成,应用重量百分比法确定各季节优势种,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计算群落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及空间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y,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of percentage,SIMPER)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并结合环境因子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探讨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空间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5种,隶属于9目,22科,39属,均为硬骨鱼类。从鱼类适温类型来看,暖温性鱼类(T)种数最多,有29种,占总种数的64.44%;暖水性鱼类(WW)有14种,占总种数的31.11%;冷温性鱼类(CT)最少,有2种,占总种数的4.44%。从鱼类的栖息水层来看,底层鱼类(De)数量占明显优势,有36种,占总种数的80.00%;中上层鱼类(Pe)有9种,占总种数的20.00%。从鱼类的适盐类型来看,海洋性鱼类(M)有27种,占总种数的60.00%;河口性鱼类(E)有18种,占总种数的40.00%。各适温类型、栖息水层和适盐类型鱼类种数随季节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黄河口及邻近水域4个季节优势种共有6种,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zunasi)、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各个季节的优势种的种数和种类组成各不相同,神数从4~8种不等,且种类组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主要以暖温性和冷温性鱼类为主要优势种,而其它季节冷温种逐渐消失,暖温性鱼类是主要优势种。矛尾虾虎鱼是4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鲲鱼在4个季节中作为优势种出现了3次,青鳞小沙丁、斑鲦和斑尾刺虾虎鱼各出现2次。 3.从时间变化来看,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调查海域鱼类种数范围是15(冬季)~34(夏季)种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71(冬季)~1.11(夏、秋季);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58(夏季)~0.69(春季);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11(春季)~1.31(秋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显著(P<0.05),而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无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从空间变化来看,种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为近岸高离岸低或者南高北低的特点;均匀度指数J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仅秋季是南部水域高,北部水域低;多样性指数H在秋季和春季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夏季则相反,北高南低,冬季为近河口高,其余水域较低。 4.在时间尺度上,对4个季节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季节聚类可划分3个季节组:季节组Ⅰ为夏、秋季(8月、10月);季节组Ⅱ为冬季(2月);季节组Ⅲ为春季(5月)。空间尺度的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按照水深由浅及深大体可分为2~4个站位组(分别为站位组Ⅰ~Ⅳ);ANOSIM检验表明,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两两站位组间比较均差异极显著(R=0.582~0.725,P<0.01)。 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溶解氧浓度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此外水深和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对黄河口及邻近水域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