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为清初著名医学家,一生勤于著述。难能可贵的是,所流传下来的陈氏诸书中,医理阐释、临床诊治和方药都有专著,理法方药俱全,因此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他上承家学,并广泛访求名医和民间治病经验,通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学术思想。他的著作中的创新思想,最为后世学者称道。因此,整理研究陈士铎著作中的脏腑理论特色及其临证运用,可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理论,并指导临床运用。本文对陈氏脏腑理论的特色,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阐释,全面梳理陈氏著作中的相关论述及医案,对其临床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疗效。第一章,五行生克之变。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五行性质与归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向中医提供了衡动的整体观的方法论,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中论述的是五行之常,而陈氏重点阐释了五行之变,包括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陈氏对五行学说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成为他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第二章,胞胎。陈氏在《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脏七腑”的学说,除肝、心、脾、肺、肾五脏外,以胞胎为一脏,并称六脏。胞胎为第六脏,但不称之为第六脏的原因是:胞胎处水火之歧,与五脏处五行之正不同。胞胎上系心,下连肾,作用是往来心肾,接续水火,通达上下。陈氏在辨证论治中重视胞胎与其他脏腑或经络的关系。第三章,包络。陈氏在《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脏七腑”的学说,除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膀胱这六腑外,以包络为一腑,并称七腑。包络为六腑之外的第七腑,而不称其为腑的原因是尊心为君。包络的别称有:心包、心主、心包络、膻中。陈氏在辨证论治中重视包络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第四章,命门。明清众多医家中,能集前人之大成,真正从理、法、方、药等诸方面使命门学说趋于完善者,当首推明代医家孙一奎、赵献可及张景岳。陈氏受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的影响,宗赵献可命门真水真火之说,认为命门居水火中,藏先天阴阳。命门之火为先天之火,无形有气,居两肾之间,能生水亦藏于水,水与火两相生而两相藏,水火相济,则取之无穷。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六脏七腑十二经脉无不禀命门之火气而生生不息。命门之火宜补不宜泻,宜于水中以补火,尤其宜于火中以补水,使火生于水,而还藏于水。陈氏在辨证论治中重视命门与其他脏腑及部位的关系。第五章,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是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的重要内容,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陈氏认为心肾虽相克,实为相须的关系,心得肾水以滋养,肾得心火而温暖。肾中真水养心火,肾中邪水才会克心火。心火畏肾水之克,乃假克;心火喜肾水之生,乃真生。心肾的交接,与肝胆、胞胎的关系最为密切。陈士铎在辨证论治中,用以交心肾的方法,分为治心为主、治肾为主、治肝胆、治心肾、治肝肾、治心肝肾和多脏兼治。最后一部分是陈士铎《辨证录》中的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中文文献系统评价,目的是对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探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优势。通过本系统评价收集的中文文献来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有效,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尚少,样本含量也较小,期待在将来将最新的研究结果纳入以更新结果和结论。本研究尝试利用循证的目光和思维,来面对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问题,探索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希望能为今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