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人碰撞事故中人体损伤来源及相关性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andups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交通事故中行人伤亡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而基于计算机再现技术对此类事故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将依据计算机仿真技术提出车-人碰撞事故再现流程,并研究行人的损伤特性。为获得真实事故案例的人体损伤数据,需借助PC-Crash对事故进行再现,在提出基于PC-Crash再现事故的一般流程后,用一例真实车-人碰撞事故演示了此流程。选取轿车-行人碰撞事故中弹出碰撞这一类型事故共64例,用PC-Crash再现后采集各部位损伤数据,结果表明:行人的头部损伤指标HIC15与胸部损伤指标3ms加速度值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行人头部损伤与行人胸部损伤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且其相关系数为0.765,明显高于其它的损伤部位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头部损伤和胸部损伤之间是最相关的。通过从57例骑车人、64例行人事故中获得的数据,对比研究了交通事故中行人、骑车人的损伤及损伤来源差异,发现行人头部损伤风险会高于骑车人头部损伤风险,但损伤来源有不同之处,骑车人头部损伤均来源于车辆撞击,行人头部损伤在车速高于30km/h时来源于车辆撞击。当车速低于47km/h时,骑车人胸部损伤风险大于行人胸部损伤风险,但当车速大于47km/h时,行人胸部损伤风险则会大于骑车人胸部损伤风险。通过对比研究两者损伤的差别,从而为行人损伤研究者从两轮车研究成果中获得经验、汲取教训提供支持。为研究不同车型的车-人碰撞事故中行人损伤的差异,基于PC-Crash在有反应时间和无反应时间两种情况下分别设计了 40组、20组汽车前碰撞实验,采集各部位损伤数据对比发现:四种车型的行人头部损伤指标HIC15与胸部损伤指标3ms加速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行人头部损伤与行人胸部损伤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且其数值明显高于其它的损伤部位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头部损伤和胸部损伤之间是最相关的。还表明车型及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人损伤来源及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反应时间及车头形状均对人体损伤来源及相关性有影响,但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弱。本文对车-人碰撞事故中行人损伤来源及相关性的对比研究及相关结论,对于提高交通事故再现水平及责任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1蜡样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毒性检测本章试验对一株鱼源致病菌进行了16SrDNA的鉴定、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素和4种胞外酶的定性分析以及对斑马鱼半数致死剂量测定和药敏试
金属卡宾是一类活泼中间体,反应活性较高,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用于合成生物活性分子和医药中间体。近年来,通过卡宾中间体来构建含有环状骨架的化合物引起科学家们
加筋喷砼拱肋结构以其施工方便、经济有效等优点,在软弱围岩加固中广泛应用。目前,针对该支护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围岩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形式设计、加固机理和支护效应分析,
环境感知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关键性在于使自动驾驶车辆更好地模拟人类驾驶员的感知能力,从而理解自身与周边的驾驶态势,为决策与规划环节提供必要信息。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在道路上,路面环境信息对其安全行驶至关重要,路面障碍物检测是智能驾驶环境感知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行驶的车辆一般具有较高的速度,所以自动驾驶车辆要尽可能地提前检测路面环境,这就要求智能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系统具有检测远距离路面障
我们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建模时会发现在数据中往往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数据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数据采集时没有采集到,又如数据保存时出现各种原因导致数据丢失
作为植物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表皮蜡质在植物抵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甜橙蜡质缺失突变体果实的全发育时期转录组及代谢组分析,我们
聚酯是一种运用多元酸或酯与多元醇通过直接酯化或酯交换反应而获得的分子链中含醚酯键的可裁剪性特种树脂,被广泛用于涂料基料、胶黏剂、涂层剂、化纤及上光剂等领域。然而,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氮沉降或者气候变暖造成自然环境中资源在不同的时空通常呈现出斑块状,资源异质性有助于外来植物的入侵,植物的入侵对于各个国家生态方面的安全
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越来越来快,人们对于信息传递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给移动通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当前对于滤波天线和圆极化天线的相关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滤波圆极化天线的研究却不是很充足。本文主要对滤波圆极化天线展开调查并由此设计出一款基于滤波移相功分馈电的贴片圆极化天线,详细的分析了天线的工作原理和及其优缺点。本文的设计思路通过构造等幅正交的电场强度分量和90°相位差,采用多馈点技术,
吡嗪类化合物是一类1,4-位含2个氮的六元杂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材料科学和食品化学等领域。鉴于吡嗪类化合物的巨大应用价值,如何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