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DNA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Ru(bpy)32+-SiO2纳米颗粒发光性能,并以Ru(bpy)32+-SiO2纳米颗粒为标记物制备了高灵敏度的DNA-ECL探针,分别结合DNA邻近表面杂交技术和分子信标技术构建了两种灵敏的电化学发光DNA传感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在第一章我们基于邻近表面杂交和Ru(bpy)32+-SiO2纳米颗粒作为ECL标记物,构建了一种灵敏的检测DNA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过程包含两步:首先,3’端巯基修饰的捕捉DNA探针通过金-硫键自组装到金电极上,然后金电极浸到含有目标DNA和Ru(bpy)32+-SiO2标记的检测DNA的小瓶中发生邻近表面杂交反应。邻近表面杂交是基于捕捉探针和Ru(bpy)32+-SiO2标记的检测探针对目标DNA的同时识别。即当目标DNA存在时,目标DNA序列片段的-半与捕捉DNA序列片段一半互补杂交,而另一半片段与检测探针的一半片段互补杂交,形成杂交复合物。该邻近表面杂交最终使得发光标记物--Ru(bpy)32+-SiO2纳米颗粒非常接近于电极表面,从而使得电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效率大大提高,发光灵敏度显著提高。此外,以Ru(bpy)32+-SiO2纳米颗粒作为ECL标记物,也极大地增敏了测定灵敏度,它的电化学发光强度约是单-Ru(bpy)32+发光强度的100倍。在优化的条件下,DNA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对目标DNA检测的线性范围是2.0×10-15~2.0×10-11mol/L,检测下限可达1.0×10-15mol/L。在第二章我们利用发卡结构的捕捉探针构型转换和纳米颗粒对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放大作用构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发光DNA传感器。首先锍基修饰的具有发卡结构的捕捉DNA探针自组装到金电极上并用Ru(bpy)32+-SiO2内米颗粒标记。在没有目标DNA存在时,捕捉DNA探针以茎环结构存在,标记在其上的Ru(bpy)32+-SiO2纳米颗粒是非常靠近电极表面的,此时它产生一个很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而当加入目标DNA后,目标DNA与发卡结构的捕捉DNA探针的环状部分互补发生特异性杂交,发卡结构就会打开变成直链结构,使得Ru(bpy)32+-SiO2纳米颗粒远离了电极表面,构型的转化造成ECL信号强度的降低,该信号的降低值与目标DNA的浓度呈正比。因此根据杂交前后ECL信号的降低值,就可以特异性的测定目标DNA。我们构建的这种电化学发光DNA传感器能够成功的识别不同碱基数错配的序列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检测限可达到.5.0×10-14mol/L。
其他文献
近几年,肽组学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它被定义为在一定场所,一定时间对生物样品中的内源性肽和小分子蛋白进行系统、完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肽组学的研究对象
家庭门窗红外线防盗报警器是一种新型的防盗设施,用电子技术自动探测发生仅在布防监测区域内的对侵入行为的提示和防范,一旦探测器探测到侵入行為就产生报警信号,提示家人预防盗窃等意外事件发生或警示小偷停止偷盗行为。红外线防盗报警器使用范围广,安装方便,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另外,家庭报警器可与小区值班室联网,能通过声光报警信号在安保控制中心准确显示报警门栋,提示安保人员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下面是我设计这个防盗报
智能载体可有效避免不必要和非特异性释放,当环境中的pH、温度、离子强度、光以及磁等因素发生改变时,刺激载体发生体相变化,从而释放出负载物质。由于人体内正常组织与某些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多肽分子的异常聚集以及磷脂与β-淀粉样蛋白多肽分子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
本论文以PA6树脂为基体、EPDM和EPDM-g-MAH为弹性体以及纳米蒙脱土为填料,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PA6/弹性体/蒙脱土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对蒙脱土和EPDM-g-MAH/EPDM两种改性剂协
烯烃是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它能顺利发生亲电加成、氢化、氧化和交叉偶联等各种反应。近年来,随着自由基化学的复.兴,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得到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自由基物种的高活性和不稳定性,目前的烯烃自由基加成过程大都是两组分反应,三组分的烯烃自由基加成反应还不多见。为了发展三组分的烯烃自由基加成反应,一步构建更多的碳-碳或碳-杂原子化学键,进一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物结构多样性,本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