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审视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r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坚持唯物史观的学术观点作为框架支撑,运用系统哲学、复杂性科学等学科方法论,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即通过历史发展、空间化分析、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人学审视六个维度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分析,形塑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度理论的哲学范式对话机制。除去绪论与结论外,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介绍。智能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遭遇智能技术革命的现实情境,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研究,有助于深化智能理论的基础研究,开拓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结合理论指导现实的技术化实践,促进社会的良序、和谐发展。第一章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科学研究的技术化、可操作化的现实应用,其发展离不开智能科学的探索与规律发现。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是人工化、技术化的智性价值表达,是人类探索自然智能、生物智能等规律基础上的人工化模仿或创造。从其历史发展看,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等范式发展,这为人工智能跨学科的学科化建制提供了支撑;接着,针对技术史学理论的现有成果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叙事方式展开分析。第二章借助空间理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空间范畴是现代哲学领域的重要范畴,从历史范畴到空间范畴的转换,不仅是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向,更大程度上是现有理论体系的拓展深化、立体化。首先介绍了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从自然演化与人类进化的边界问题入手,通过人工空间的“智能化”,来引入智能空间的研究。其次,通过智能物的空间化展开智能物化空间的研究,换言之,智能物化的过程是智能技术、5G等高科技产业的社会化应用的结果;最后介绍了数字空间,也可称为虚拟空间,从数字空间的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总体来说,智能技术的空间化分析是借助空间范畴来审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趋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技术化、智能化的现实表现。第三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体论审视。哲学本体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本体论本身也是在生成演化过程之中。在这里,首先从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计算主义本体观进行分析,分别对物理世界和生命科学的计算主义倾向进行了回应;其次通过学术界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本质的追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问题;最后在生成过程论视角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进行了阐述。换言之,传统本质论、存在本体论、实践生成论是本体自身的演变路径,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体演化分析提供了脚手架,进而指导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体内涵发展。第四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论审视。认知技术的发展从第一代离身认知范式,发展到第二代认知范式(具身化认知),这个过程为认知科学的合理化发展提供了土壤;接着从现代认知科学内部出现的自然科学化认知方式以及人工化认知方式的发展以及融合进行了介绍,自然科学化认知和人工技术化认知是人类认知范式的两个趋向,避免认知双重异化,需要对认知模式保持开放性,即不断吸收多元化认知要素的过程中,保持认知的弹性空间;最后介绍了认知主体在智能技术的形塑下的分类以及认知机制的发展。第五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论审视。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转换视域看,人工智能技术从价值中立向价值负载转变,其社会文化从“炫智”走向“弃智”,中心化、主体化的创造被消解了,智能技术的价值观走向了反面与否定。然而,价值生成过程是建立在人类对象化活动的实践整体性生成过程,是生成论思想的有机整体的统一。换言之,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者关系是在生成互构中发展,并非割裂,对于价值论的认识不能脱离整体性的认知思考。实践文化的发展演变,特别在马克思那里得以应用普及化,换言之,感性对象化活动的实践理论本身就是涉身的认知过程实践理论。从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出发,借助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指导智能领域的科学实验以及技术应用,进而为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相应指导,避免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走向虚无。第六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学审视。“类人”作为后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中“人工生命”“人工意识”“人工情感”是人类将自身对象化过程中的“拟主体化”的过程,人类的生命本质不再局限于传统肉身的存在形式,运用马克思的术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智能机器人”的类人化存在于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当中,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工作状态等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的发展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社会进步离不开伦理文明的规制,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和劳动范畴的关系,以及智能技术的拟主体地位角色分析在本章节进行介绍。结论部分对全文写作做了总结以及对未来进行展望。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审视,首先通过历史逻辑和空间逻辑的哲学范畴进行了交织性的整体性把握;其次借助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传统分类方法进行了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对话,这里包含了技术逻辑、社会逻辑、实践逻辑隐含其中的对话模式,进而为实践的整体性生成提供了合理性论证;再次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框架体系为智能技术的主体性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形塑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人类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低盐饮食联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44例和对照组14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降压药物,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食盐摄入量≤3 g/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显效46例,有效50例,无效46例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思路转向盘活存量空间,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些大背景下,开封作为城市双修的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积极开展城市双修的落地工作,通过开封宋城路的改造提升工作,试图探讨城市修补的方法。
严歌苓的创作素来与影视关系密切,小说《芳华》应冯小刚邀请所作,带有更加鲜明的电影化想象与面貌。本文以《芳华》为分析底本,从影像艺术的视听特性出发,通过蒙太奇式组接叙事、镜头式叙事和画外音式叙事三个部分着重分析该小说的影像性特点,探讨严歌苓是如何借鉴影视以画面为语言的手法,吸纳影视艺术的诸多表现技巧并注入小说创作中去的。《芳华》所呈现出的电影化的想象和影像性的面貌,也是当今新媒体时代文学需要借鉴的,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美术作业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巧设作业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美术作业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认真思考。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整合教材资源设置进阶练习、联系日常生活创新作业形式、结合地域文化设置主题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为优化美术作业的设计方法寻找一条最佳路径。
学位
随着各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宽其宣传效力和辐射范围,更多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新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以更加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方式扩张规模和发挥影响力。研究聚焦2021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渔业行业资讯媒体——“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在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从业者、服务公众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了该新闻传播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性、局限性和可期待性。
经济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为探究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20年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脱钩模型分析了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迁入区(红寺堡区)与迁出区(西吉县、隆德县、同心县)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红寺堡区生态盈余从20
学位
目的 观察在延续性护理下实施综合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依从性。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2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111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随访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延续性护理下实施综合管理,观察比较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空腹血糖(FBG)水平、每月低血糖频率、每周监测血糖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