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切实立足中医药传统理论,从医药一体的角度全面表征药性,实现中药药性内涵从自然语言描述向现代科学语言描述的转换。本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将本体(ontology)引入到中药理论研究领域中,基于中药历史文献数据构建中药本体。将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术语重新进行知识架构和关联映射,利用公认的中药领域知识及现代研究成果,对中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自动构建基于中药药性表征体系的中药本体。以期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药性的本质,为中药药性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组公共的、可共享的中药概念体系,帮助领域专家分析中药药性知识,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知识层面的本体库。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认的中医药领域知识,通过重构概念关系、重构知识描述体系、重构知识描述方式建立起多维中药本体。首先采取自顶向下法,从顶层概念着手,定义大部分显而易见的概念,而后再通过添加子类,分别将这些概念进行恰当地归纳和细化;同时,采用自底向上法,以历代重要本草著作为信息源,由最底层、最细小的概念的定义开始,从古代本草文献中抽取概念,然后将这些细化的概念组织在更加综合的概念之下,并逐一确立概念属性,以此建立本体知识描述体系的概念模型原型。并利用多维中药本体构建平台,形式化表示这一概念模型。结果:提出构建中药药性表征体系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药性概念的立体化表征模型,实现了药性概念从自然语言描述到现代科学语言描述的转变,实现药性概念的准确性、系统性描述,更全面地揭示药性内涵,同时修订了部分原有公认的中医药领域知识结构。结论:面向中药药性理论的中药本体,以传统概念体系为初始框架,源于大量原始文献语料,经过三级知识重组,重新构建而成。在描述方式、揭示深度、共享等方面均与传统概念不同。基于实际文献数据构建的多维网状的概念关系体系,具有可扩展性,并同时具有自然语言和主题关联词两种描述方式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