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受精率的检测与遗传机理的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与鹌鹑(♀)间的属间杂交(以下简称鸡与鹌鹑杂交)是一种典型的远缘杂交,杂交种的肉品质和生产性能等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但与其他物种远缘杂交(如马和驴的杂交)相同,仍然具有杂种不育和受精率低下等杂交不亲和性的问题。目前鸡与鹌鹑杂交的平均受精率为4%-11%之间,最高仅为40%,因此,还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实验通过对鸡与鹌鹑属间杂交母本个体的受精率检测,将区分出的高、低受精率个体进行分组饲养,用同一父本公鹌鹑分别与高、低受精率组母鹌鹑交配并产生后代,对后代中的雌性个体进行饲育及杂交实验检测其受精率,从而验证杂交母本个体的受精率差异是否具有遗传性。进而采用PCR-SSCP实验技术对高、低受精率组母鹌鹑个体进行VEGF、CFTR基因多态性分析。旨在寻找影响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存在的受精率差异的分子标记,为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受精率遗传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1)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鸡与鹌鹑杂交实验,共收集杂交种蛋3836枚并进行孵化,经检测平均受精率为21.06%,活胚率为7.02%。个体受精率最高可达87.5%,个体活胚率最高达40.63%。最低的为0,表明母本鹌鹑个体间的受精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高受精率(受精率大于40%)和低受精率(受精率小于5%)的母本鹌鹑与同一只公鹌鹑进行纯繁,所获得的子代母鹌鹑再与鸡进行属间杂交以检测亲本母鹌鹑的受精率是否具有遗传性,但两组子代母鹌鹑的受精率差异不显著,推测母本鹌鹑的受精率可能不具有遗传性。(2)采用PCR-SSCP方法对高、低受精率组母鹌鹑个体间进行VEGF、CFTR基因多态性分析,依据鸡与鹌鹑间同源性设计18对引物,其中在鹌鹑基因上有9对引物扩增出对应的特异性片段,引物扩增概率达50%,CFTR9外显子发生4处单碱基碱基突变。经χ~2检验(p<0.05),CFTR9的AA基因型在三个受精率组别中具有显著差异,AA基因型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表明CFTR9的AA基因型可作为选择高受精率母本鹌鹑的分子标记,为提高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受精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为开发一种生产乳酸乙酯的新工艺,采用乳酸铵为原料,以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对酶促乳酸铵和乙醇制备乳酸乙酯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脂肪酶和有机溶剂进行了筛选,并考察
以金属,陶瓷和树脂为基质,添加各种晶须构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已成为目前国际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然而,传统的晶须如碳晶须、碳化硅晶须、氮化硅晶须等价格高昂,严重限制了晶须复
双氰乙基系列偶氮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分散染料,其结构特征是偶合环上的氨基连有两个氰乙基,两个芳环之间以-N=N-键连,含有共轭π电子体系。芳香环上取代基不同,共轭体系的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