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我国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加强小麦品种的合理应用,促进品种布局与推广,延长品种使用年限,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本研究采用15个具有不同毒性的条锈菌菌株,对我国134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推导,选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和条中33,对供试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进行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5、Yr18、Yr26和1BL/1RS易位系的分子检测,结合系谱、基因推导结果和分子检测结果,分析供试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基因分布情况,明确中国134份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水平。试验结果显示,Yr3、Yr4、Yr5、Yr7、Yr8、Yr9、Yr10、Yr17、Yr26、Yr27、Yr30、Yr32、Yr A、Yr Sp、Yr Sk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56个小麦品种中,Yr9基因所占百分比最高,‘济宁16’等8个品种不含全生育期抗性基因,‘中国春’等3个品种含有Yr18基因,42个品种对条中32和条中33同时表现成株期抗性,‘济南17’等12个品种对条中32和条中33表现全生育期抗性,‘廊研43’等3个携带Yr5基因的品种抗所有菌株。参试的134份小麦品种(系)对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抗性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基因已‘丧失’抗性,将持续受到小麦条锈病的威胁。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应注重有效基因Yr5的使用情况,加大Yr18等成株抗性基因的使用频率,慎用Yr9、Yr10及Yr26等‘丧失’抗性的抗病基因,合理利用诱变等育种新技术拓宽抗源,根据现有种质的基因组合特点进行科学布局,并对已丧失抗性的品种进行基因改良、加大基因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