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是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鱼腥草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于一体的宝贵野生资源,有着非常广泛地临床运用。国内外对鱼腥草的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挥发性成分,还有相当部分研究其它的化学成分;另外,在药理和临床、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提取、繁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报道,说明很多研究人员对鱼腥草的研究抱有很大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鱼腥草的研究在过去和现在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研究热点也是难点。本文旨在对比研究鱼腥草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和挥发性成分,探究贵州不同地区鱼腥草化学成分的异同,在国内首次对鱼腥草挥发油部分抑制植物性病原菌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证明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对麦类赤霉菌(Gibberella saubinetii(mont.)Sacc)、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ei Leonian)、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上述菌种均为真菌,为鱼腥草的深度研发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鱼腥草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医药运用价值、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以及利用开发前景,并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鱼腥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提取方法考察了水煎煮法、醇提取法、索式抽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鱼腥草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并对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提取工艺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该部分还对鱼腥草不同部位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鱼腥草不同部位总黄酮最佳提取方法存在差异;同一产地鱼腥草中根总黄酮的含量最低,茎其次,叶最高;不同产地总黄酮的含量有差异。利用岛津HPLC同时测定鱼腥草中山柰酚-3-O-β-O-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等7种黄酮的含量,实验中选用50%乙醇作为提取剂,迪马C18色谱柱(4.6×250mm,5μm)进行分离,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使用PDA紫外全波长检测器对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进行全波长扫描,发现在320nm处七种物质有较好的灵敏度,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及稳定性均较好,测定方法可靠,测定结果能客观反映鱼腥草中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对鱼腥草药材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产地鱼腥草中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岛津QP2010型号GC-MS对黔产鱼腥草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很高,其产生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及12个共有特征峰可以用来作为评价鱼腥草挥发油的质量标准,10批次鱼腥草样本的相似度均在90%以上,未发现离群样本,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的要求。对鱼腥草挥发油部分抑菌活性研究,选用的菌种为植物性病原菌,包括:立枯丝核菌、麦类赤霉菌、镰刀菌、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等五种。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浓度(IC50)不同,鱼腥草挥发油对立枯丝核菌的IC50最小,为81.24μg/mL;对稻瘟病菌的IC50最大,为320.21μg/mL;对麦类赤霉菌、镰刀菌、辣椒疫霉菌的IC50分别为209.86、312.75、245.09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