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道德自我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KGJBNLRBKJGWI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篇论文中,我展示了休谟在情感和道德维度上关于自我的理论。这个理论表明了一种从道德心理描述向道德观点下的自我过渡的可行性。我们应该重视自我在情感结构中的地位,把它当作是对道德自我的必要补充。我首先考察了休谟在《人性论》第一卷中的结论,指出自我的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虚构。说明休谟是怎样取消人格同一性的问题的。接着我们转向情感的观点,指出休谟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我。一个是作为观念的自我,另一个是包含身心的自我。经过分析这两种自我在间接情感中的位置,我们发现间接情感为性格和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心理发生的基础。最后我们转向了休谟的性格理论,认为性格就是道德观点下的自我。性格的概念说明了责任承担的同一性基础,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情感机制的动机理论。在同情的机制和道德评价下,性格还展现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属性。道德自我既是一种服从道德教化的社会构造,也是个体站在一种普遍的观点上关心公共利益的结果。
其他文献
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关注和呵护是人类历电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种有自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类是不会仅仅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到满足的,他会不停地寻找着对自我有限性的突破和对
当基督教发展到亚略巴谷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theAreopagite)所处的时代(公元五世纪~六世纪),依然受制于希腊哲学(尤其是中期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在狄氏之前,奥利金(Orig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西区东亚运动会定点宾馆客房空气质量、公共用品消毒效果及二次供水卫生状况,为保障东亚运动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按照《公共场所
私塾是中国古典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私塾占据中国教育组织形式的主流,从皇朝都城到偏远村落,都有私塾的身影。广泛分布的私塾,印证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