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GI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关参数和临床、病理等资料,研究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确诊的42例G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GI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关参数和临床、病理等资料,研究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确诊的42例G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GIL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根据病理类型、侵袭程度不同,按照WHO2016版淋巴瘤分类,将所有GIL患者分为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及成熟T和NK细胞组,对三组GIL患者所有肿瘤病灶的PET/CT相关参数(包括形态学分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最大厚度THKmax)和免疫组化参数(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胃肠道淋巴瘤病例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男:女=2: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患者平均年龄(51.6±14.5)岁,其中年龄<55岁者占57.1%(24/42),与“其他”肿瘤相比,发病年龄偏小。3)发病部位中,胃肠道各部位均有累及,以胃最多42.9%(18/42),小肠、结直肠等部位次之,其中1例发病于全肠道。4)临床主要症状中,腹痛、腹胀症状者高达73.8%(31/42),梗阻、肿块占21.4%(9/42),消化道出血9.5%(4/42),穿孔7.1%(3/42),无明显胃肠道症状9.5%(4/42)。2、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特征:42例患者中,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3例,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Burkitt淋巴瘤(BL)、NK/T-nose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各1例。特殊病例类型包括1例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1例DLBCL伴有MALT淋巴瘤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3、三组GI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显像特征和免疫组化值的比较:1)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成熟T和NK细胞组三组的PET/CT“形态学分型”均以Ⅰ型(弥漫性增厚)、Ⅱ型(节段性增厚)常见,Ⅲ型(局限性增厚或隆起形成肿块)少见,组间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2)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1±1.28)cm,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2.84±0.81)cm,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08±1.29)cm,三组间THK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3)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7.71±5.50,细胞增殖指数Ki-67值中位数为25%;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84±6.55,Ki-67值中位数为70%,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95±2.26,Ki-67值中位数为80%,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高度恶性B细胞组与成熟T和NK细胞组SUVmax、Ki-67无差异,P>0.05。4、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代谢参数SUVmax值与免疫组化参数Ki-67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34。结论:1、胃肠道淋巴瘤几乎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好发于男性,可累及胃肠道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胃。临床症状主要为非特异性腹痛、腹胀,侵袭性GIL可触及明显的肿块或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2、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及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高度恶性B细胞、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SUVmax值无明显差异但高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型、THKmax难以鉴别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类型。3、SUVmax与病理免疫组化值Ki-67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为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个体化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精准诊断与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肝细胞癌(hepata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学亚型,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案[23-24]。近些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功能的认知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能通过免疫、代谢和营养等
研究目的:基于本课题研究发现了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中多种miRNA(Micro RNA)表达上调或者下调,mi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中的作用及miR-155在肿瘤中的关键作用,对Burkitt淋巴瘤中miR-155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并通过抑制和过表达miR-155检测对细胞增殖及细胞蛋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miRNA和miR-155在Burkitt淋巴瘤中作用提
目的:白血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血液和骨髓恶性疾病。它通常分为四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在这些类
目的:观察海南地区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提高疾病预防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9年6月住院期间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29例和同期住院的单纯2型糖尿病10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及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降糖药物使用情况、2型糖
目的:癌症免疫治疗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构建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纳米颗粒并搭载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ligand 1,PD-L1)siRNA,并于体外沉默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检查点的表达。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DH纳米颗粒,其中镁离子与铝离子的摩尔比为3:1。干燥后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RP、血脂和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并且成功实施手术的60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1例为男性,240例为女性,年龄在25至92岁(64.27±12.53)岁之间,BMI:13.04sup>32.05kg/m2,结肠癌371例,直肠癌230例,肿瘤低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肝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占原发性肝癌的90%,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三大常见原因。MicroRNA-206(miR-206)参与人体中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例如细胞增殖、组织器官的生长及肿瘤的发生等,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深入了解miR-206对肝癌的作用机制,对今后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
目的:胰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难以发现以及常常出现化疗药物耐药的原因,而导致临床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急迫开发新的有效药物治疗胰腺癌。药物再利用与新药开发相比,因其大大缩短了药物开发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所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成功,致使旧药新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自噬已经被发现在肿瘤细胞处于营养缺乏、代谢压力、低氧及化疗药物诱导细胞死亡的情况下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除了保
目的: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III-IV期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为海南地区NSCLC患者223例,其中III-IV期
目的探讨IVF/ICSI-ET周期中超排卵Trigger次日血清E2、P水平以及变化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IVF/ICSI-ET促排卵周期临床结局提供新的预测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ET治疗的患者,共纳入黄体期长方案、卵泡期长方案、拮抗剂方案共1040个治疗周期。依据是否获得妊娠分为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