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绿道规划尤其是滨水绿道规划作为一项生态保护运动慢慢进入我们的视野。在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绿道规划往往都从生态可持续性保护出发,旨在建立一个连续的、稳定的、生态的环境网络系统。而人类逐水而居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城市发展往往跟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不仅承载着当地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特征,也跟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休戚相关。那么,人的心理和行为对绿道规划会产生哪些影响,处于生态角度考虑的绿道规划就一定让人觉得舒服吗?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绿道规划势必要综合考虑生态构建和人类的心理及行为两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体现绿道规划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滨水绿道作为绿道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构建滨水绿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针对已规划滨水绿道现状使用实施情况进行使用后评价,将为未来滨水绿道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篇主要通过对滨水绿道的起源发展的认识,了解滨水绿道的结构功能特征以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理论研究出发,运用SD法对现有城市滨水绿道规划进行评价。以长沙市洋湖绿道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洋湖绿道的SD平均值和曲线表,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心理量间的相关性负荷量,来构建滨水绿道使用后评价体系,实现的人类心理感知行为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定性研究,并针对其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对现有滨水绿道规划提供反馈,提供城市绿道规划适宜性参考过程,为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