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形象塑造研究——以深圳市L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all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在满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的同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专业的服务性组织,其质量的保证是需要尤为关注的。但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形象塑造方面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更加没有形成详细、规范、系统的形象塑造方式和方法,塑造路径很少,这正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L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个案研究分析,运用质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与L社工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社工、机构的行政工作人员、义工骨干和机构的服务对象进行的深度访谈,并通过研究者自身的细致观察,经过反复分析和整理,认为机构形象可以从知名度、美誉度两个方面来塑造,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出L社工服务机构在这两个方面的塑造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机构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机构的自身宣传、机构的视觉识别、服务理念和价值观的深入来塑造实现;机构的美誉度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机构内部管理的完善、机构环境和社工形象、机构对社工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业绩的积累、发展义工群体等方式来塑造,并且对塑造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在L社工服务机构的塑造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一套塑造机构形象的系统模式,这套模式将对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塑造机构形象时会给予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变迁,我国“啃老族”数量出现日渐增长的态势,许多处于青年阶段的人他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却不能独立,不管自己是否已经参加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影响至深,“三农”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经历解放后的大集
20世纪哲学的日常生活转向是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标志。在意识到日常生活遭到科技理性的俘虏以及异化时,哲学界从多方面开展日常生活批判。其主要关注点是生活世界、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也关系到全体国民的
本文主要是介绍人类学大师史禄国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社会组织研究。全文以《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为主要参考蓝本,对史禄国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社会组织研究给予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