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封建监狱向来以残暴黑暗而闻名于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司法狱政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初步兴起。“庚子之变”终于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全面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变革,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危机。监狱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抛弃了沿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监狱管理思想,向资产阶级监狱管理思想转变,并为监狱改革的实施进行了认真的筹备,最终促进了封建狱制向资本主义狱制的转型。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近代监狱改良思想的兴起。清朝260余年间,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颠峰,其监狱制度集历代狱制之大成,同时,监狱的野蛮黑暗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外政治法律制度的碰撞和融合,中国治外法权的丧失以及国际监狱改良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改良派强烈要求转变传统的狱政思想,改革监狱管理制度,采用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狱政思想和管理制度,改善狱囚的生存环境,对囚犯教习工艺,从而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近代监狱改良思想的兴起,动摇了封建监狱制度的基础,为清末监狱改革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第二部分论述了清末狱政思想的转变。如果说前一阶段的监狱改良思想还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微弱的呼吁,那么,此时监狱改良已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在清政府内部最早提出监狱改革的是张之洞,他提出了与监狱改革有关的九条措施:禁讼累、省文法、省刑责、重众证、修监羁、教工艺、恤相验、派专官。张之洞的监狱改革主张的提出,标志着清政府狱政思想转变的开始。其后,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在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以代替传统的军、流、徙罪。赵尔巽的设想具有改革刑制和狱制的双重意义,既为自由刑制代替流配制度奠定了基础,又成为清末监狱改革的先声。此外,御史王履康等人也提出过监狱改良的思想,但清末监狱改良的集大成者和清末监狱改革的指导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家沈家本。沈家本监狱改良思想的基础是“仁”,从“仁”的思想出发,沈家本反反对传统的重刑主义、惩罚主义和报复主义,并将“仁”与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感化教育的监狱改良宗旨。沈家本感化教育的内涵是对罪犯实施教育,进行道德熏陶,以勉励犯人改恶从善,从而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感化教育宗旨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成年犯实施感化教育,二是对少年犯实施惩治教育。本着感化教育的宗旨,沈家本提出了清末监狱改良四策,这就是改建新式监狱、养成监狱官吏、颁布监狱规则、编辑监狱统计。这四条建议成为清末监狱改革的指导方针。 第三方面的内容论述了清末监狱改革的筹备工作。为筹备监狱改革,清政府多次派员出国考察,这其中既有中央也有地方,并参加了1910年的国际监狱改良会议。出国考察开阔了统治阶级的视野,促进了监狱改革的发展。但是,监狱改革的筹备更重要的是进行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因此,清政府进行的刑制改革、官制和司法制度改革,对监狱改革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刑制改革除赵尔巽建议以收所习艺代替军、流、徙罪外,主要就是修改刑律,颁行 《大清新刑律入这一工作由沈家本主持,从1卯4年开始,至1911年完成,其间曾于1910 年首先颁行了作为《大清律例》与《大清新刑律》之间过渡的《大清现行刑律》。新刑律 的颁行,为监狱改革提供了法律保证。宫制和司法制度改革始于 1906年,在宫制改革中, 与狱制有关的主要是将刑部改为法部,专管司法行政;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为全国最 高审判机关。并将省提刑按察使司改为提法司,掌管地方司法事务。宫制改革在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将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开来。司法制度改革主要是在全国设立各级审判厅和 检察厅,并废除了传统的审判制度,代之以近代新式的审判制度,同时强调了司法权对 行政权的独立性。通过官制和司法制度改革,使监狱事务有了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关, 促进了监狱改革的发展。 第四部分内容论述了清末监狱改革的具体措施。清末监狱改革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 的措施: 1、兴建习艺所。认1902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习艺所,收容轻罪人犯习艺。 习艺所的组织机构随观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习艺所规定了劳动作业与教诲教育制度, 使囚犯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职业训练。但习艺所并不能代替监狱,因而筹建新式监狱 成为清末监狱改革的重头戏。 2、改建新式监狱。湖北是清木最早修建新式监狱的省份,在整个新政期间,大约有 十几个省建成了模范监狱。与以往相比,模范监狱拥有较为完善的设施和组织机构。但 是由于财政桔据,各省模范监狱的经费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勉强筹措,这也成了阻碍监 狱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养成监狱官吏。清末监狱营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立监狱学堂和看守教练所 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