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气污染和室内污染日益严重,室内空气品质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控制已成为建筑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控制,人们常采用引入新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措施。但是,有关何时适合引入新风以及静电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的臭氧产生问题的研究还很少。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及静电过滤器的臭氧产生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2014年6月~2015年5月南京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发布的数据,分析了南京室外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对南京市实施的大气污染管控措施的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统计期间,南京室外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2.7μg/m3和66.7μg/m3,室外颗粒物浓度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各季颗粒物浓度均呈“W”形的日变化特征,颗粒物浓度最高点出现在23~24时和10~12时,最低点出现在16~18时;大型公共活动期间实施的管控措施能有效缓解室外颗粒物污染;在管控措施解除后,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别上升了 34.2%和56.3%。其次,建立自然通风房间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当室外颗粒物浓度低于平衡点浓度时,引入新风可有效稀释室内颗粒物浓度,反之则会使污染加剧;换气次数的改善效果随着通风量的大幅增加而明显降低。接着,搭建静电过滤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实测分析静电过滤器的除尘效率和臭氧发生率。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静电过滤器除尘效率约为93%,臭氧发生率约为45mg/h;静电过滤器的除尘效率和臭氧发生率均与电流呈正相关,当电流从2.0mA降至0.9mA时,除尘效率和臭氧发生率分别下降了 28%和58%;静电过滤器的除尘效率和臭氧发生率均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当空气温度从16.5℃增至24.5℃时,除尘效率和臭氧产生率分别下降了 14%和31%;空气湿度对静电过滤器的除尘效率和臭氧发生率的作用效果相反,当空气含湿量从6g/kg增加到12g/kg时,除尘效率增长了 55%而臭氧产生率下降了 27%。最后,对静电净化房间进行建模,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室内颗粒物浓度和臭氧浓度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静电净化设备的颗粒物净化效果与其除尘效率和净化风量呈正相关,与渗透系数、尘源发生率、室外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静电式新风机和静电式空气净化器对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相近,但两者对室内臭氧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当静电过滤器的臭氧发生率为40mg/h时,使用静电式空气净化器的房间内的稳态臭氧浓度约为使用静电式新风机的房间的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