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从类型上讲是词根语,词缺少形态变化,也缺少了句法关系的标志。从文字上讲,汉语因为有表意文字汉字做语言的标记,因此不得不受到书面语的强韧反作用。因为词根语的特点,几千年来,语法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的作用一直不明显。因为汉字的影响,口语不可避免地反过来被书面语修正。中国人学习母语语法,一直都是以学习书面语的“文法”为主。而学习“文法”一直都是和其他语言层而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有系统的语法意识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而系统的学习语法知识是从《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开始的,虽然民国时中学里已经有了语法教学,但是还不成熟,不统一,对语文学习的影响还不大。《暂拟系统》实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学语法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语法,过程是吃力的,结果却是不讨好的:从课程标准上看,对语法知识的要求不具体,不系统。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本身的语法知识不足,即使是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教师,也不喜欢教语法。从学生方面看,学生不愿意学,没有兴趣。从教学效果上看,语法教学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淡化语法基本上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但是我们认为淡化不是取消,对语法的认识要更新,被淡化的“语法”的内涵也要重新界定。首先,中学里的语法教学已经不能再淡化了,语法教学一味被淡化的结果是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下降。第二,对语法的认识还有偏差,不能再以结构主义的方法肢解汉语,而是要汲取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符合汉语特点的新语法意识,把语法看成是建筑在人的认知和交际基础上的产物,以实用为教学原则,以随机教学和点拨教学为策略,在读写过程中渗透语法教学,结合词汇教学和修辞教学讲语法,不断探索语法教学的新形式,努力走出语法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