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起重机定位控制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式起重机广泛应用于现代化车间、生产线、仓库、装卸等各个领域,如何实现桥式起重机在生产应用中精确运动、精确定位,提高车间生产效率,一直是桥式起重机研究的重点。传统的桥式起重机主要依靠司机驾驶或手柄操作,定位精度低,自动化控制系统差,不能满足机械设备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同时因为没有建立桥式起重机系统与其他控制单元的通讯网络,使起重机的研究一直处于信息封闭的状态,因此,研究桥式起重机定位系统及其自动化定位控制方式。同时,研究基于桥式起重机的智能化工厂设计理论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正在建设的国家工业4.0战略的要求。本论文做了这几方面研究论述,(1)分析桥式起重机实现自动定位的各种误差来源及误差的影响方式,设计有了一套定位方案,通过条码定位系统追踪定位大车方向的运动,实现桥式起重机大车方向的绝对定位;通过小车方向齿轮齿条编码定位系统,消除桥式起重机小车方向的定位误差;通过激光挠度测量仪与PLC补偿算法程序,解决桥式起重机主梁挠度变形引入的定位误差;通过采用接近开关接近导通原理,判断桥式起重机运行过程的定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套桥式起重机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范围,使桥式起重机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大车方向达到条码定位器的理论误差±1mm,小车方向达到接近开关能够检测的理论误差±3mm。(2)研究桥式起重机在小车方向的挠度误差补偿算法。论文分析桥式起重机小车方向的误差,并选取了一种常见的桥式起重机,通过建模和软件分析结合数学论证,总结了桥式起重机桥主梁挠度变形与载荷大小的关系,主梁挠度与载荷位置的关系。并由这此特性设计了基于PLC控制的挠度误差调整系统,调整桥式起重机在小车方向的误差值,使小车方向的定位精度达到2mm以内,同时研究在桥式起重机主梁简化模型的情况下发生下挠变形时,主梁的振动特性。针对桥式起重机主梁的振动特性设计齿轮齿条定位系统,避免因振动引起的定位误差。(3)研究桥式起重机的PLC的控制,论文论述了PLC的组成部分、桥式起重机自动定位系统接口分配,实现桥式的PLC控制。同时,根据桥式起重机的运动方向特征设计了PLC的程序设计流程,从理论上实现桥式起重机定位系统的PLC控制设计。(4)研究基于工业4.0的桥式起重机设计,首先,研究桥式起重机从控制器到执行器的控制网络,实现桥式起重机单机自动化。其次,研究基于工业现场的网络结构的桥式起重机设计,实现桥式起重机的自动化生产网络。再次,研究基于工业网络的桥式起重机设计,实现企业智能化的生产过程。最后,探讨基于企业工业4.0结构的桥式起重机生产模式与企业的准时制生产模式的结合实现。
其他文献
混凝土是基础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工程材料,混凝土质量控制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相当重要,而强度是评定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指标。本论文在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无损
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特点,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光催化技术能广泛降解有机物,对难降解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分解作用,且能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距离公众的民主要求和国际标准,我国地方人大整体预算监督仍不够理想。本文总结了目前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
当前检测监控设备、报警及通讯设备在煤矿中应用非常普遍,其供电电源性能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产安全。因此研究具有本安特性好、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本安电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中美术课程中的美术鉴赏课是建议开设的必修内容,由此可见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美术鉴赏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在感受、体验、鉴赏美
自古以来,公平正义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构筑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
<正>设计一【设计思想】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备受推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细读品味;它又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和文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升高至2014年的54.77%。然而,长期
帕金森氏病中医药治疗进展北京100091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楷,崔玲,李浩指导周文泉主题词帕金森氏病/中医药疗法,综述帕金森氏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我国几十年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然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