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犯罪与治安水平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民众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防控城市犯罪的主导思想着重从社会环境入手,实施措施诸如缓解社会矛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增强社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等。我国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单从社会环境入手改善治安环境,忽略其它因素,其安全效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环境心理学家、建筑学家研究发现:社区空间环境会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随后产生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本文试图对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展开研究,验证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在我国社区空间环境中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观点、实证研究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近50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八大要素:领域感、监视性、入口控制、环境形象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加强、社区空间格局、社区边界等,进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之后,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社区领域感塑造与维护、社区规划设计、社区空间环境安全防盗措施、社区空间环境自然监视四个公共因子;并通过相关分析验证四个公共因子与社区犯罪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由聚类分析表明,在四项公共因子评价中显示均好的社区犯罪率相对较低;在均好的基础上领域感评价特别高的社区犯罪率更低,四项公共因子评价均差的社区犯罪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