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犯罪与治安水平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民众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防控城市犯罪的主导思想着重从社会环境入手,实施措施诸如缓解社会矛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增强社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等。我国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单从社会环境入手改善治安环境,忽略其它因素,其安全效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环境心理学家、建筑学家研究发现:社区空间环境会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随后产生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本文试图对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展开研究,验证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在我国社区空间环境中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观点、实证研究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近50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八大要素:领域感、监视性、入口控制、环境形象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加强、社区空间格局、社区边界等,进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之后,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社区领域感塑造与维护、社区规划设计、社区空间环境安全防盗措施、社区空间环境自然监视四个公共因子;并通过相关分析验证四个公共因子与社区犯罪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由聚类分析表明,在四项公共因子评价中显示均好的社区犯罪率相对较低;在均好的基础上领域感评价特别高的社区犯罪率更低,四项公共因子评价均差的社区犯罪率相对较高。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逐渐普及以及高校教育制度的深化发展,高校文体活动项目呈现出明显多样化特征,同时师生人均活动面积也有所提高。但是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建筑用
近年来,国内的旧产业建筑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对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模式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立足经济学的视角,将旧产业建筑再利用活动看做一种市场分配资源的模式来研究,将主要视线集
随着地铁时代的来临,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和新范式。为了摆脱城市过度机动化和粗放式发展的弊端,实现智慧城市的“精
上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与住宅建设的高峰期,城市的繁荣也折射出轨道交通与沿线住区之间在环境、使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柏林有着百年的轨道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以及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改变,老年公寓变成传统家庭式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加强。老年公寓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独立居住单元,配
学位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建设热潮,广场作为公共空间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规划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广场的建设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让其
紧凑城市发展理念的引入和研究在我国已有10多年之久。期间,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许多基于“紧凑城市”发展理念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
本文探讨古代宗教神邸文化及其在城市中空间分布的一般模式为目的,采用文献归纳、综合比较、横向、纵向系统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从宗教神邸文化的组成,宗教神邸与城市的
Castells认为“网络是柔性的,节点可能脱离网络,从而被边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功能性分工,强化了不同层级都市区在全球网络中的作用。网络的节点成为一个区域而不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