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60至75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置换术和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费用,为该年龄段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天津医院住院治疗的60至7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最终有69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88例进行全髋置换治疗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通过查询电子病历系统和病案首页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信息、手术信息、住院费用等,通过天津医院髋部骨折随访系统收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随访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髋置换组年龄大于内固定组,两组女性均多于男性,内固定组女性比例(71.01%)低于全髋置换组(85.23%)。内固定组无移位型多于移位型,全髋置换组无移位型少于移位型,两组无移位型/移位型比例(内固定组37:32,全髋置换组8:8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最主要的合并症都是骨质疏松症,全髋置换组骨质疏松患病率(93.18%)高于内固定组(82.61%)。全髋置换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病率(38.64%)高于内固定组(18.84%)。全髋置换组术后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范围的比例(98.9%)高于内固定组(82.6%)。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清白蛋白均低于入院时,全髋置换组术后血清白蛋白降低多于内固定组。(3)全髋置换组总住院天数多于内固定组。两组术前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全髋置换组术后住院天数多于内固定组。(4)全髋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内固定组,输血量多于内固定组。内固定组ASA分级P2级最多(65.22%),全髋置换组ASA分级P3级最多(78.41%),两组ASA分级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内固定手术风险NNIS分级0级最多(98.55%),全髋置换组NNIS分级1级最多(78.41%),两组手术风险NNIS分级的分布有显著差异。(5)全髋置换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内固定组,耗材费高于内固定组,治疗费高于内固定组,综合服务费高于内固定组。(6)内固定组和全髋置换组死亡率、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全髋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内固定组。术后1年时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优良率无显著差异。生活质量评分EQ-5D全髋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两组在行动、照顾自己、日常活动方面无明显差异,全髋置换术后疼痛和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内固定组中无移位型与移位型的比较,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移位型女性比例(81.08%)高于移位型(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症及CCI、住院天数均无明显差异,(9)内固定组中无移位型下地负重时间早于移位型。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HS,无移位型优良率(100%)高于移位型(81.25%)。生活质量评分EQ-5D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0)内固定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比较,两组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术后1年时HHS评分,全髋置换术的优良率(97.47%)高于内固定术(81.25%)。术后1年生活质量EQ-5D评分,全髋置换术优于内固定术。两组在行动、照顾自己、日常活动方面无显著差异,全髋置换术后疼痛和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研究结论:(1)内固定术与全髋置换术在死亡率、短期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2)在不考虑骨折类型的前提下,内固定术与全髋置换术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没有明显差异。(3)内固定治疗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优于移位型。(4)全髋置换术治疗移位型在短期改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内固定术,但内固定术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也能有较好的效果。(5)内固定术初次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全髋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