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关系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engjing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保障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下,实现中国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迫切的问题。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协整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投入产出法对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变化历程及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及所面临的节能减排要求。随后本文利用现代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时间因果及数量关系。结果发现存在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中国采取节能方法具有可行性。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的发展变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体现出我国经济增长中制度性变化,以及存在的能源瓶颈效应。同时基于能源消费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的事实,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建立了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计算模型,从产业间的技术联系角度研究能源消耗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于是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可分解为四方面,一是技术进步的影响,二是工业化进程所决定的国民经济整体消耗结构的变化,三是产业结构变迁,四是最终使用中消费、投资及进出口需求结构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并利用2002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能耗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能源效率的改进主要来源于能源技术效率的提高,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所导致的产业间经济联系的复杂化,还有最终产品需求结构变动都是总体上使能耗上升。中国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及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间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未来降低能耗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技术进步,提升能源直接技术利用效率。据此本文提出了协调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市场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之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
国务院在2009年3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目前,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疗卫生
预约定价是一种特别的税收制度安排。通过近20年的实践证明,实施预约定价对解决转让定价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预约定价强调各相关主体的合作,倡导用非对
开始于2003年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如今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扭转了连续十几年亏损的局面等。改革只有明晰了方向,才不会给未来增添历
目前,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和空前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经济向网络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本文从网络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内涵和特征,认
城市空间严重超载,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城市内部空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构筑全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成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必然选择,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