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蔓延法制备MgB<,2>超导体及其掺杂SiC,C的相变过程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发现的MgB2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为39K,自发现以来在材料、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很多实验室和研究小组针对MgB2超导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对MgB2的相变过程研究较少。本文用自蔓延法合成MgB2超导体,并用淬熄的方法对MgB2超导体掺杂SiC,C的相变过程进行研究,为MgB2超导的实用化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 通过研究表明:Mg—B体系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也升高;绝热温度Tad=1614K时,在点燃反应之前需要预热,且预热温度不能低于501K;并得出从298K到2000K的温度范围内MgB2、Mg2Si、CB4和MgB4的生成反应Gibbs自由能变值均为负值,且MgB4的自由能变负值较大,反应较易发生,因此必须控制合成条件,保证合成过程中足够的Mg的量,避免非超导MgB4的生成;同时,分析和实验结果给出了固—液相反应机制是最理想。 制备MgB2超导体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一般要求600℃-900℃,保温1-48小时。本文报道用自蔓延法(SHS)法合成MgB2超导体,该方法工艺简单,结果表明虽然样品中含有少量的MgO杂质,但是样品主相为MgB2,样品的致密度较低,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有空洞,每层由颗粒状晶粒组成,颗粒大小在2υm~5μm之间,样品的临界温度可达38.45K,临界电流密度Jc=1.60x106A/c㎡(10K,0.5T)与其他方法合成的样品的临界温度相近。 我们进一步用(SHS)法合成MgB2超导体的相成分影响较大的是Mg粒度的大小、预热温度和预热速率。研究结果显示:随着Mg粒度的减小,绝热温度增大,同时导致合成产物出现烧结现象;预热速率的快慢对绝热温度没有影响,但对产物的致密度有影响,且预热速率越慢产物越致密: 最后用淬熄的方法对MgB2超导体进行了掺杂相变过程的研究。在研究掺杂SiC、C相变过程时发现:在527℃~650℃时,少量Mg和B固体颗粒间以扩散方式发生固.固扩散反应生成MgB2;在650℃~700℃时,Mg颗粒开始熔化,Mg周围的B不断固溶到Mg液相中并发生剧烈的液—固放热反应生成MgB2;在700℃~750℃时,掺杂的SiC大部分与MgB2反应生成Mg2Si,同时有一部分C原子进入到MgB2取代B原子,同时少量的MgB2分解生成MgB4和Mg。由于反应时间短,温度梯度大,少量液相Mg还来不及扩散又重新结晶。通过对MgB1.95C0.05超导块材XRD图谱的(101)峰进行了分离和SEM照片分析,650℃时生成的MgB2的(101)峰向右方向漂移,2θ角偏移量约为0.2°左右,表明有部分C元素开始进入到MgB2晶格,其余C元素存在于晶界位置,以杂相的形式存在于MgB2的晶界中并改善MgB2的超导电性,c轴方向的晶格常数未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凝聚态理论中,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大家所忽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人们发现在许多材料中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高温
近年来,具有特殊形貌和尺寸的无机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此外,磁性有序纳米结构由于结构单元的空间取向和排列而具有许多崭新的性质,因此在高密度磁存储介质、
矢量光场是指同一时刻同一波阵面上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偏振态的光场,也称为偏振态非均匀分布的光场。尤其以径向和角向矢量光场为研究热点,矢量光场具有独特的物理特点,如高数值孔
什么是组成自然界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以及这些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特性?是当前物理学研究领域最基本也最急需解答的问题.根据标准模型,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可分为夸克
多层膜的层间耦合作用在巨磁电阻效应的自旋电子学器件中有着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在GMR和TMR的物理、材料和技术应用中,铁磁层和反铁磁层间的耦合作用起着至关
石墨烯独特的电学特性,自发现以来成为未来元器件热门备选材料,特别是在纳米元器件领域。为研究石墨烯材料在器件中的电极中应用,本文基于石墨烯高的电子迁移率和可变化带隙
热电材料是近来新能源开发领域中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材料,通过外界温差,热电材料可依据Seebeck或Peltier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可应用于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温差发电、温控及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