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因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到中晚期;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对于不选择手术和病变较晚的患者,则多以同期放化疗为主要手段。但是术后5年生存率为25%左右。由于食管所处的位置以及食管癌根治手术对病人的创伤和生理功能影响较大;对于保留食管及其生理功能的非手术治疗作为食管癌的初始治疗,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治疗方式在不影响总体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痛苦、保存食管生理功能及提升生活质量。国内外文献报道日益增多,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KaTo H等报道Ⅰ期食管鳞癌给予同期放化疗后,其4年的生存率达到80.5%,无复发生存率达到68%。国内目前早期食管癌的非手术治疗正在进一步研究,中晚期食管癌的非手术治疗也逐步规范。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疗技术的出现、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改进以及生物医学快速发展,对于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意义开始凸显,同期放化疗以及DC-CIK生物治疗对食管癌的疗效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探索研究。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联合DC-CIK过继免疫治疗,对不选择手术的Ⅰ-Ⅱ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并检测其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分析;进而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将80例Ⅰ-Ⅱ期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采用同期放化疗联合DC-CIK治疗,B组(38例)采用同期放化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免疫指标、血清中CEA和CA19-9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治疗反应、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及进展时间,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治疗的比较:①两组治疗前CD3+、CD3+CD4+. CD3CD8+、NK的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四个指标都上升,其百分数进行比较,组间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Treg的百分数相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和组内Treg的下降百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①两组治疗前IL-2、IL-6、IFN-γ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间IL-6、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下降,IFN-y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治疗后两组均提升,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EA和CA19-9水平:组内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的有效率为88.37%,B组的有效率为88.57%,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2%、78.04%、60.90%,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8.04%;B组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28%、71.42%、57.14%,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4.29%。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咽部疼痛、皮肤粘膜反应、食欲减退、气管反应等;其中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咽部疼痛发生率A组为78.04%、82.92%、48.78%、29.26%,B组为80%、80%、51.42%、34.28%。6.两组患者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A组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相比,A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2个月,B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同期放化疗联合DC-CIK生物免疫治疗组的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3+CD4、 CD3CD8+、NK上升;Treg细胞下降;能够充分说明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提升,对抗和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增强。同期放化疗联合DC-CIK治疗Ⅰ~Ⅱ期食管鳞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不选择手术的食管鳞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在保全病人食管生理功能及生存质量方面得到提升,为Ⅰ-Ⅱ期食管鳞癌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同期放化疗联合DC-CIK治疗Ⅰ-Ⅱ期食管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升及改善,不良反应可耐受;在Ⅰ~Ⅱ期食管鳞癌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