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是我国自主开发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益生菌,其中以发酵乳为最佳的益生菌的载体之一。本研究将采用这2株益生菌,进行发酵驼乳实验,37℃发酵结束于4℃恒温贮藏21d。期间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研究发酵过程中的微流变学特性,结合发酵特性,对贮藏期间发酵驼乳样品的酸度、活菌数、粘度、持水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分析发酵驼乳的质构特性和驼乳中IGF-1的活性保留率。本文
【基金项目】
: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MGIRT2220);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8YFD0400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是我国自主开发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益生菌,其中以发酵乳为最佳的益生菌的载体之一。本研究将采用这2株益生菌,进行发酵驼乳实验,37℃发酵结束于4℃恒温贮藏21d。期间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研究发酵过程中的微流变学特性,结合发酵特性,对贮藏期间发酵驼乳样品的酸度、活菌数、粘度、持水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分析发酵驼乳的质构特性和驼乳中IGF-1的活性保留率。本文对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在发酵驼乳中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具体结论如下:(1)本研究设计了商业发酵剂(对照组)、干酪乳酪杆菌Zhang、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和两株益生菌与商业发酵剂复配发酵驼乳4个试验组,各组均在15 h左右到达发酵终点。贮藏期间,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复配发酵的样品酸度适宜、质地光滑细腻、活菌数稳定、硬度较大、感官评价得分高,符合地方发酵驼乳要求指标。此外,在贮藏期间,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的活菌数均大于10~7 CFU/m L,能有效保证益生菌的益生活性。(2)贮藏期间,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复配发酵组中驼乳的IGF-1活性保留率由发酵结束的85.31%到贮藏期结束的60.18%,下降近40%;同时,添加益生菌组的发酵驼乳IGF-1活性保留率均大于对照组。(3)贮藏21d时,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复配发酵组中驼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对照组有较高的相似性,且较于原驼乳有更多的风味物质。综上,在驼乳中添加益生菌干酪乳酪杆菌Zhang和/或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进行发酵,不仅能够赋予发酵驼乳益生功效,而且发酵驼乳的质构特性、贮藏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感官品质也有所提升。该研究为益生菌发酵驼乳的实际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真空冷冻干燥是制备益生菌菌粉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其优点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生物活性。而低温喷雾干燥作为一种新兴的干燥技术,具有耗能少、产量高、可连续生产及活性物质保留较好等优点,二者在益生菌生产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植物乳植杆菌P-8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及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菌粉,并以存活率为主要指标,利用单因素方法与响应面法分别优化其工艺条件。在得到最优工艺条件后,通过测定不
本研究以3月龄肉羊为试验对象,共12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精氨酸组,对照组以基础日粮为主,精氨酸组按照基础日粮质量添加1%精氨酸,饲喂90天后屠宰,利用ATPase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分析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并探寻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内在机制,为今后通过日粮营养调控肌纤维特性进而提升肉品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肉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
乳酸菌是发酵肉制品常用的生产菌株,有研究发现Lux S/AI-2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乳酸菌的生理代谢过程,但关于信号分子AI-2对乳酸菌肉制品发酵特性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首先从分离自发酵食品中耐酸p H 3.0的67株乳酸菌中筛选出具有肉制品发酵潜力的菌株。以筛选出的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Lux S/AI-2群体感应系统和发酵菌株功能特性及抗逆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将菌株接入原料肉中进行发酵,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营养干预是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藜麦、燕麦、玉米糁、鹰嘴豆及薏米为原料,研制一款具有降糖功效的杂粮粥类产品。课题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杂粮粥配方,同时考察煮制时间、料液比对杂粮粥品质的影响,并对杂粮粥营养成分、抗氧化性能、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人体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风味及保质期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如下:以
为提高益生菌对不利环境的抗性,减少其在消化道等极端条件下的损失,本文选择植物乳植杆菌LIP-1(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IP-1)作为包埋菌株,分别利用凝乳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降解发酵后的脱脂乳,再经钙离子诱导凝胶制备植物乳植杆菌LIP-1微胶囊。在此基础上,对比三种蛋白酶制备的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耐酸性、肠溶性及贮存性;用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和凝胶电泳法
奶茶粉是在民族传统奶茶基础上开发的新型地域特色乳制品,业已成为乳业产品结构短板的重要补充和兴区富民的高潜力引擎。目前市售奶茶粉多数大量填充植脂末(粉末油脂)和糊精等非乳工业原料,不符合乳制品应有的营养和品质,对日常饮用者有造成代谢失衡风险,还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观察各类“奶茶粉”产品的脂肪酸(FAs)指纹特征,并试图建立以FAs指纹评价和判别奶茶粉真实性模型。采集
植物乳植杆菌应用广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常见的发酵剂菌种之一。但是如果在发酵过程中被乳杆菌噬菌体侵染则可能导致菌体细胞裂解死亡,造成工业损失。因此使用能够抵抗噬菌体且稳定遗传的抗噬菌体菌株代替野生株用于发酵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对于提高产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植物乳植杆菌IMAU10120为研究对象,利用次级感染法筛选自发突变的抗噬菌体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定其突变基因,随后对突
本研究以鼠李糖乳酪杆菌太空诱变株R7970-3为研究对象,实验中以R7970-3单菌株发酵羊乳为实验组,Probio-M9单菌株发酵羊乳为对照组,结合发酵特性、微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贮藏稳定性及感官评定对两组发酵羊乳的品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UHPLC-QTOF MSE技术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两组样品在发酵终点的代谢物进行测定,通过多元统计方法从比对得到的物质中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
本文以传统奶豆腐中分离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首先筛选出产酸能力强、风味良好、发酵时间短的乳酸菌。并对其发酵酸度、发酵终点时间和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确定用于传统奶豆腐辅助发酵剂菌株的配比组合。再通过辅助发酵剂菌株添加量、发酵温度、排乳清温度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传统奶豆腐的最优生产工艺。并且对成品的理化指标、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以及感官特性进行检测分析,探讨辅助发酵剂对传统奶豆腐品质的影响。最后对市售传
奔豚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剂,所纳诸药中葛根的争议颇多。史上诸多医家认为葛根与黄芩配伍清肝泻火,却忽略了葛根的其他功用对奔豚汤的影响。文章旨在经方方证分类研究的过程中,从“性、位、势、证”四要素出发,对奔豚汤进行总结分析,再在奔豚汤四位一体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葛根在奔豚汤中的作用原理及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