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抗肿瘤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疗法是抗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DC抗肿瘤疗法的疗效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因此仍需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增强DC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作为一种优良的载体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穿越生物膜,将DNA、RNA、多肽、蛋白、药物等带到效应器官及细胞内。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碳纳米管对肿瘤抗原的载体效应,构建了碳纳米管与肿瘤蛋白共价复合物(CNT-TumorP),用以刺激DC,在体外观察了碳纳米管是否会影响DC对肿瘤蛋白的吞噬,并评价了碳纳米管-肿瘤蛋白共价复合物对DC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贴壁去悬浮法分离单核细胞后,加入含重组人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rhIL-4)的RPMI 1640+10% fBS完全培养基中培养6天诱导出DC;用细胞裂解液裂解人乳腺癌细胞MCF-7,提取细胞裂解蛋白(tumor lysate protein),标记上FITC荧光,再与经过表面处理的多壁碳纳米管在催化剂碳二亚胺(EDAC)的作用下进行共价偶联;用碳纳米管-肿瘤蛋白的复合物刺激DC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C对肿瘤蛋白的吞噬,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40、CD83、CD86、HLA-DR分子的表达水平;在体外用可溶性肿瘤抗原或碳纳米管-肿瘤抗原复合物负载的DC刺激PBMC,以MTS法检测PBMC对MCF-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将MCF-7细胞置于含各种浓度碳纳米管的培养基内,检测碳纳米管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rhGM-CSF和rhIL-4因子的协同诱导下,可获得一定数量及功能正常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0m1人外周血大约可诱导出2×106个DC;2)碳纳米管与裂解蛋白共价连接后,仍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及稳定性;3)流式结果显示,肿瘤蛋白与碳纳米管结合后,DC对肿瘤蛋白的吞噬增加,平均荧光强度在肿瘤蛋白浓度为1μg/ml或0.1μg/ml时,分别提升了84%和95%(p<0.05);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碳纳米管与肿瘤蛋白的复合物可被DC吞入细胞质中;5)碳纳米管对DC的表型不产生影响,不会促进DC的成熟;6)以碳纳米管-肿瘤蛋白的复合物刺激DC,可显著增强肿瘤蛋白的免疫原性,改善DC对淋巴细胞的活化,进而提升DC所诱导的淋巴细胞对靶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7)碳纳米管-肿瘤蛋白的复合物所增强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具有抗原特异性,对其它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显著增强;8)所用碳纳米管的安全性较好,在0.0005-0.5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MCF-7的存活不产生影响。结论:碳纳米管与肿瘤蛋白共价偶联后,在体外能促进DC对肿瘤蛋白的吞噬,并提升DC所诱导的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因而有可能在基于DC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提升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然而,肿瘤免疫疗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相关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往往较弱,导致治疗效果有限。提高肿瘤抗原免疫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免疫佐剂。传统铝佐剂尽管在人类疫苗中有七十余年的应用历史,但其在增强抗肿瘤免疫方面的效果一直不佳。在本研究中我们用纳米氧化铝作为肿瘤疫苗的佐剂,在小鼠体内比较纳米铝与传统铝佐剂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效果,以此来评价纳米铝作为肿瘤疫苗佐剂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H22肝癌细胞系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皮下肿瘤模型(DayO);H22细胞用丝裂霉素C灭活后作为肿瘤细胞疫苗;第7天(Day7)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个组,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肿瘤细胞疫苗(TCV)、肿瘤细胞疫苗联合氢氧化铝佐剂(TCV+Alum)或肿瘤细胞疫苗联合纳米铝佐剂(TCV+Nano-alum)进行免疫治疗,第14天再进行相同免疫一次。在两次免疫治疗之后(Day14),每四天测量小鼠肿瘤生长大小。实验末期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并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淋巴细胞浸润和肿瘤坏死。结果:1)皮下肿瘤生长情况观察:TCV+Nano-alum组的平均肿瘤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除TCV+Alum组的肿瘤面积在第14天明显小于对照组外,其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的平均肿瘤面积在所有检测点无差异;2)体外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TCV组、TCV+Alum组和TCV+Nano-alum组的肿瘤杀伤率分别是9.9±6.9%、30.1±3.09%、35.63±2.8%和67.96+9.54%,其中TCV+Nano-alum组显示了最强的肿瘤杀伤作用(p<0.05);3)肿瘤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淋巴细胞浸润,且TCV+Nano-alum组更可见肿瘤坏死。结论:纳米铝可提升肿瘤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因此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佐剂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目的:半抗原二硝基氟苯(dinitrophenyl, DNP)修饰后的肿瘤细胞疫苗(tumor cell vaccine, TCV)可明显提升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反应,并改善患者预后。然而,DNP瘤苗修饰法能否促进针对其它肿瘤的免疫反应,仍有待于探索。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DNP修饰的瘤苗是否会影响人淋巴细胞对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并将DNP与另一类广泛应用于肿瘤细胞疫苗的修饰物——新城疫病毒Ulster株(New Castle Disease Virus of Ulster Strain, NDV Ulster)在增强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方面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肺癌细胞系H23用丝裂霉素C灭活,再经DNP/NDV修饰(或不修饰)后作为肿瘤疫苗;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将其用作杀伤肿瘤靶细胞的效应细胞。本试验将PBMC(其中富含的淋巴细胞发挥直接杀伤作用)分为三组:未经肿瘤疫苗刺激的淋巴细胞(T)经未修饰的肿瘤疫苗所刺激过的淋巴细胞(T+TCV),和经DNP(或NDV)修饰的肿瘤疫苗所刺激过的淋巴细胞(T+DNP-TCV或T+NDV-TCV)。淋巴细胞与各种肿瘤疫苗共同孵育三天后,用标准的MTS肿瘤抑制法检测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结果:1)比之对照组(T组),不论是未修饰的肿瘤疫苗(T+TCV组)还是DNP修饰过的肿瘤疫苗(T+DNP-TCV组),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了针对MCF-7或H23细胞更强的杀伤作用;2)在MCF-7为靶细胞时,DNP修饰过的肿瘤疫苗(T+DNP-TCV组)所诱导的肿瘤杀伤,要明显高于未经修饰的肿瘤疫苗(T+TCV组);3)DNP与NDV Ulster相比,两者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程度是相似的,且产生的杀伤作用不针对非肿瘤靶细胞。结论:DNP修饰的肿瘤疫苗能显著增强人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提示DNP肿瘤疫苗修饰法除了可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之外,也可能在针对其它人类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张镐是清朝乾隆时代供奉宫廷的一位画家,其姓名十分陌生,似乎只见于胡敬所著的《国朝院画录》一书。该书记载张镐的文字如下:“张镐,字武迁,号仰山,钱塘人。工人物。《石渠》
期刊
细节描写是通讯的生命,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位,细节决定深度,三言两语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但是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值得一写,必须有目的的进行抓取,
[摘要] 目的 观察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急救方式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就诊至确诊时间、急救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
病例资料王某,男,56岁,因"多饮、多尿2个月,水肿、发现肾功能异常10d"入我院,既往健康。入院检查,血压:120/75mmHg(1mmHg=0.133kPa),贫血貌,双下肢略水肿,心肺及腹部无明显阳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ease,CK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影响其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27例CKD患者和420例健康体
本文旨在研究国际上盛行的价量协议制度,为我国药品价格谈判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对典型国家和地区价量协议制度的适用范围、财务/医保基金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态度漠然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微课的设计、